青州府,莒州。
莒州官員,各縣縣令如今矗立官衙。
有官員還在匆匆指點其余衙役陳設拜訪,喜氣洋洋。
泰新縣令林巽之鬢邊白發整齊,目光復雜。
自韃子屢次南下,近年許久不曾這般熱鬧。
這一切都是為了贊頌——蒙陰新知縣魏昶君。
“制曰,奉公守正,人臣以盡職,唯忠立身揚名......”
藍灰衣袍上繡金線,在場官員無不低眉。
赫然正是當今皇帝崇禎身邊傳旨太監,袁德善!
“今賜金百兩,牌匾一副,擢蒙陰魏昶君為蒙陰知縣......”
賞賜宣讀,魏昶君長身而立,背脊筆挺,攜周愈才,洛水老道,王旗幾人拱手。
“臣魏昶君,必盡忠職守,庇護一方以謝君恩。”
青衫招搖,淵停岳峙。
來縣知縣黃荃行眼底劃過驚艷。
若是尋常小族子弟,一朝得見天恩,無不感激涕零。
此人氣度,當真不凡。
泰新知縣林巽之撫須,心內復雜。
不卑不亢,更能以蒙陰小縣力斬韃子,蒙陰小縣,怕是出了天驕。
“不錯,文韜武略,俱是上佳。”
“當真英雄出少年。”
宣旨賞賜畢,魏昶君跨馬,攜二十韃子首級從容游城。
人群中,幾名百姓驚嘆看著,不由揮手。
“魏知縣威武!”
“是韃子首級,大明威武,魏知縣威武!”
牌匾老舊,卻干凈整潔,此地是昔日諸多讀書人參加科舉之地。
榜上有名客棧。
南成梁蒼老目光隨馬上青年而行,內心慨嘆。
昔日此人不過是前來科考的升斗小民。
縱然驚艷,也不過是才華。
如今看來,治國驅敵手段,竟也如此淵深難測。
“那小城,倒是出了個了不得的人物。”
游城示威并未持續太久,韃子首級在魏昶君翻身下馬后,便被宣旨太監袁德善帶走。
魏昶君并未多說。
大明需要勝利,而他需要名望,以獲得踏入亂世自保資格。
他要讓崇禎看到,要讓京師看到。
官道上,馬蹄起落,濺起塵埃。
來時魏昶君不過是蒙陰下品縣一縣丞,再踏歸途,如今已攜崇禎欽命。
不僅成為蒙陰知縣,真正掌控一地軍政,更遙領莒州通判之職。
如今莒州官場,掌管軍政一體的,便是知州楊圣文,同知張寅,同知陳衷,掌地方鹽、糧、刑名、江河水利以及撫綏民夷,清理軍籍等事務。
除了此三人,自己所任通判,有糧運、水利、屯田、牧馬、江海防務等權,并帶有皇帝監察之職。
雖然目前并沒有什么權力,但至少已有名聲。
馬背上,魏昶君回首,望著陰郁莒州,荒蕪彌漫,默默思索。
此地必須拿下。
在崇禎三年,拿下莒州,并周邊各縣,還有東昌府,青州府,濟南府,隨時可攻!
返回蒙陰縣的魏昶君迎來首次百姓熱烈歡呼,但擺在魏昶君面前最重要的事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