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明末不乏地主對下人善待,但絕大多數地主縉紳,都將奴仆視作牛馬。
如孫二山自己,每日吃的僅僅是一點米都數的清的米湯,至于咸菜,想都不要想。
“吃飯到后面排隊。”
一名青年道士盯著越過隊伍,探頭探腦的孫二山,笑著提醒,還遞過碗筷。
孫二山見一旁流民怒目而視,頓時漲紅了臉,連連擺手。
旋即咬牙,跪下,叩首。
“小人聽聞真龍觀神仙樂善好施,肯幫助窮苦百姓。”
“不僅施粥,更愿一視同仁,為人看病施藥。”
“小人家中老母親風寒病重,主人不予銀錢看病,求神仙行行好,施舍些藥材,小人愿做牛做馬,以報大恩。”
片刻后,孫二山看著手中藥材,腳步顫抖,深一腳淺一腳踏著大雪回城。
腦海中還浮現出剛剛那老神仙的模樣。
真龍觀不僅不在意他奴籍身份,甚至連贈醫藥亦是分文不取。
孫二山只記住了一句話。
“奴仆也是人,每個人都該好好活著。”
這一刻,孫二山紅了眼眶。
家中主人不曾當自己與母親是人,反倒是真龍觀如此。
孫二山舉起袖子擦拭眼淚,愈發攥緊拳頭,喃喃開口。
“小人愿用此生,報答真龍觀!”
與此同時,送走孫二山,洛水老道盯著另一邊幾名百姓。
“道長,吾等可全都靠著這牛春耕,眼看今年大雪要過了,牛卻病了。”
“若是那些上級知曉,只怕......”
軍戶胡從局促不安,忐忑開口。
“道長能夠施以援手,為吾等救治?”
看著面容憔悴的中年漢子,洛水嘆息。
這就是大明,保家衛國的漢子只能靠著耕地勉強過活。
那些縉紳地主,甚至軍中官吏,毫不吝嗇,都掛在這些軍戶身上吸血。
所謂軍屯,也成了私人之用。
“老道看看。”
洛水也不在意寒冷骯臟,開始為病牛診治。
“可惜了,都是鐵打的漢子,那些人竟只知吸血,連牛病了都不肯診治。”
看似不經意的嘆息,卻讓軍戶胡從濕了眼眶。
胡從盯著眼前為病牛診治的老道士,咬牙擦拭眼淚,眼底亦帶著絕望。
他祖父是軍戶,所以父親也是軍戶,自己更只能做軍戶。
世世代代,不能逃離樊籠。
眼見兒子日漸長大,天生聰慧,更是跟著別人也能簡單識字,卻也只能做軍戶。
他不甘心。
憑什么那些官吏縉紳,地主老爺高高在上,自己等人卻只能永生永世做軍戶,任由他們欺壓喝血!
但他沒辦法。
胡從盯著滿天大雪,天色陰郁,終究只能嘆息。
逃不掉的。
這世道就是如。
這便是大明。
隨著洛水開始施粥,贈醫施藥,幫助軍戶,奴仆,一視同仁。
安化縣城外有個真龍觀消息開始傳出,真龍觀也逐漸有了一點香火。
每日有幾名被幫助軍戶,奴仆前來上香,逐漸有了一絲名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