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流賊之患,多為天災貪吏所霍,所求無非安定。”
“大明心腹大患,仍在韃子。”
“韃子多掠人口,又收蒙古諸部,兵強馬壯,野心勃勃,其土壤糧草不足,則南下劫掠,如今人口眾多,矛盾愈烈,必定會趁大明民亂,再度南下。”
“韃子若在一日,邊軍耗費便重過一日,若平滅韃子,所余糧草銀錢,用以賑災撫民,何愁流賊不定?”
“若百姓都有一口飯吃,何人會隨流寇廝殺造反?”
“眼下韃子兵不過數萬,若大明舉國之力自流賊上收回些許,便足以犁庭掃穴,重振昔日成祖數次北征,外族人心惶惶之盛景,而天下百姓,亦必念陛下之仁德。”
話音落下,朝會靜謐,氣氛驟然壓抑!
只因魏昶君所說,與朝中之前攘外先安內相反。
但崇禎卻眼前一亮,頗為受用。
“不錯,大明恢弘,韃子若非趁此流寇四起,安敢來犯!”
其余各臣也紛紛開口討論是否先斬流寇。
宣黨一名官吏冷笑開口。
“魏大人如此輕視韃子,開口便要平定,此等風姿倒頗有些五年平遼之意。”
“若當真如此輕易,東昌距離安化縣不遠,為何不見魏大人前往平定亂民?”
陰陽怪氣姿態,讓不少對魏昶君抱有敵意的官吏紛紛譏諷看著。
彼時魏昶君漠然轉頭,眼底鋒銳刺的該官吏一驚。
“豈不聞山東真龍軍,李自成部之亂?”
“吾于山東,流賊尚只敢蟄伏!”
一時間,朝堂驚嘆看著如此霸道姿態。
宣黨湯斌尹聞言,冷冷看著,眼底深邃。
朝會散去,魏昶君接到王承恩通傳,崇禎宣見。
剛進書房,便聽溫和聲音響起。
“魏卿來了?”
崇禎如今換下朝服,身上衣服近乎掉色,也不避諱,笑容和藹。
“山東此地,流賊眾多,北御韃子,難為魏卿了,不曾想魏卿入京述職,還不忘為朕帶些特產。”
“南洛土豆粉爽滑,新棉衣也均賜予后宮,魏卿所貢,甚得朕心。”
“大伴,賜宮東珠,玉如意,蜀繡蘇錦。”
如今有魏昶君各礦稅并商稅部分流入內帑,雖不算多,但崇禎也有了點底氣,不比之前捉襟見肘。
魏昶君神色恭敬行禮,正色開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微臣不過盡尺寸之力,不敢居功。”
君臣寒暄,看似其樂融融,尤其魏昶君刻意表忠心,更是引來崇禎滿意贊許。
“魏卿操勞日久,朕不忍見此,有心派內臣前往為卿分憂啊。”
看似不經意提及,實則懷疑,仍是打算安插太監,防止割據。
“臣求之不得。”
眼見魏昶君同意,崇禎總算松平口氣,含笑點頭。
魏昶君只是低頭,心中冷笑。
距韃子二次入關不久,他必然會開始拔除,甚至直接造反。
想用太監控制自己大軍。
崇禎沒這個時間和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