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魏昶君和劉方,并十幾名匠人匯聚,皺眉看著。
“里長,如今吾等研究,鍛打已經完全不適合此類器械。”
“最外層密閉容器很重要,而若按照里長要求,帶動大重量物品,其中壓力不可減少,會讓此鍋爐體量更大。”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這些,而是如何造出最外摸具。”
“因為此物必不可能通過數分鑄造后合而為一,需渾然天成,那就必須保證內部不能有不均勻厚薄,以及漏氣之虞。”
這些問題,都是劉方和十幾名匠人經過十天徹夜研究,嘗試得出結論。
在高精密儀器出現之前,這個時代的工業完全靠手和經驗。
現在遇到這種跨時代器械研制,的確很難。
魏昶君接過圖紙,以及之前劉方等人數次推翻的舊稿,思索。
“內層按照土質胎膜,外層鐵水澆筑,有沒有可能實現鍛造?”
劉方眼前一亮,開始和一眾匠人思索完成的可能性。
如果無法打造,就用澆筑方式進行推演。
之后也可以完美解決鋼鐵鑄造后厚薄不均,以及其中摸具無法取出問題。
“可以嘗試!”
三天后,正午時分,劉方等人期待看著,每一名匠人眼底都滿是血絲。
魏昶君也在看著。
這幾日他們近乎不眠不休,才終于開始有結果。
出乎意料,劉方有些驚喜,也有些遺憾。
“里長,此次嘗試證明土坯澆筑是可以使用的方式。”
“但漏氣效果明顯,這一批幾乎都是廢棄之物。”
“之后吾等會繼續加入調整,應當在二十日內,便能有結果。”
魏昶君沒意外,畢竟雖然有圖紙,但參數依舊需要按照這個時代工業基礎進行調整。
二十日,對劃時代的蒸汽鍋爐研制來說,算得上飛快。
之后十天時間,魏昶君始終和劉方等人一同看著,一次次記錄煉鋼參數,土坯參數,調整模具尺寸。
雖然失敗極多,但此次參與蒸汽鍋爐匠人卻眼眸愈發明亮,激動。
這段時間參與其中,他們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一旦此物問世,他們這些匠戶,或許也能隨之名留青史!
要知道,他們生來便是身份低劣的匠戶,而名留青史,是那些讀書人才能辦到的!
鑄造速度和調整速度出乎意料的快。
隨著巨大橫臥在地面上圓筒出現,劉方等人神情復雜。
此物制造艱難,即便提前獲得圖紙,也歷經磨難。
但,好在終于建成。
上方為鍋,下方為爐,水力鍛打鐵板封口,管道鑄造一直采用澆筑,形制無暇。
而且經過多次測試,并無漏氣風險。
隨著蒸汽鍋爐首次完成測試,雖然暫時無力驅動任何設備,問題很多,但魏昶君在人群歡呼中,依舊忍不住攥緊拳頭。
來到大明七年,他終于再次見到屬于另一個時代的科技力量。
眼底唏噓,但魏昶君更激動,期待。
因為科技在明末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開始出現雛形。
未來,將會領先那個屈辱時代百余年,甚至領先海外百余年!
這只是簡化版蒸汽鍋爐,至少需要漫長時間調整參數,細節,找到流水線生產方式和各類管道材料。
但這已是科技發展的一大步。
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