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遇到肯和百姓站在一起鏟雪,蹲在田埂上一起觀察麥子的大官,和之前朝廷的所有大官,都不一樣。
聽到馬老三呼喊,魏昶君扭頭,眼底逐漸溫和,緩緩點頭。
“你們也來試工?”
“想好沒有,做什么工?濟南府缺著的工還有許多種類的。”
馬老三聞言撓著腦袋。
“做什么工?小人之前在村子里做泥瓦匠,所以也來瞧瞧,看園區要不要招修房子的工人。”
“之前小人村子里的路和房子,都是修的最好的。”
焦崇恩聽的眼前一亮,顧不得魏昶君還在,問了幾句。
“你還會修路?”
馬老三點頭,說到修路這老本行上,倒是驕傲的挺起胸膛,也不撓頭了。
“那自然是會修路的,說到修路,里面的門道可多了。”
“怎么選路,怎么打地基,怎么夯土,靠著山的路面怎么修才不會塌,要用什么材料填補養護,里面每一個都需要計算呢。”
“咱們村子里有個老書生,每天都在房間里搗鼓他那些算學,村子里修路的時候,都是他給計算之后才修建的,用了十來年都沒塌陷。”
“那老書生之前聽說了鐵路的事,特意親自跑了一趟火車站,一點點觀察,計算,回來的時候跟入魔了一樣,還說這種鐵軌以后要是修建到大江南北,必須要調查每一個地區的地面什么的。”
馬老三滔滔不絕的聲音讓魏昶君也連帶著眼前一亮。
明末這個時代,修路計算的這么詳細,此人對于民生實務看來相當了解。
焦崇恩更是神色興奮,里長這段時間剛剛提出要搜羅人才,不正是為了修路嗎?
要是能把這個老書生招攬到手,甚至能夠讓他試著主持一段道路修筑。
相比之下,魏昶君情緒更不平靜。
明末不比后世,現在天工院培養出來的那些技術人才修筑道路都是研究到哪里,才開始調研當地環境水文。
這個老書生沒有接觸過系統的培訓,就能了解思考的這樣全面,這種發散思維才是最難的。
換句話說,那群技術人才可以按部就班的處理修筑道路的流程。
但這個老書生,是可以啃硬骨頭,解決難題的領頭人。
畢竟調研這種事,只有真正肯把問題落到實處解決的,才能想到。
彼時魏昶君看了焦崇恩一眼,焦崇恩是個心思玲瓏的,當即點頭。
“里長放心,吾等一定盡快請這位先生抵達。”
魏昶君口吻難得鄭重許多。
“到了之后,先帶著他全面了解當前鐵路和陸路修建的流程,之后嘗試著給他一個區域,讓他先開始帶著做工。”
雖然如今馬上要開始全面發展,但魏昶君也不會完全憑道聽途說招攬人才。
能落到實處,惠及百姓的人才,才是紅袍軍現在真正需要的。
焦崇恩點頭,旋即帶著魏昶君繼續前往濟南府工業園區,彼時負責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的周愈才恰好趕到。
“里長,那批商人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