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他被帶到此處的時候,滿心只有怒火和恨意,他只想回家,只想推開那個虐待功臣之后的魏昶君!
但如今,他卻指著金黃麥田驕傲的對老農笑喊。
“阿塔!這紅袍麥種耐旱吧?”
遠處烽燧上,紅袍軍工匠正調試道路建設用的材料配比。
來了邊疆,他才頭一次覺得,自己生來不是來享福的,紅袍二代子弟的身份,也遠遠不是什么榮耀,而是......責任!
蒙陰縣衙內,魏昶君轉頭看著窗外,神色平靜。
夜不收擊響蒙陰鐵礦鑄的沙盤,甘、肅二州的黏土模型出現。
“肅州,甘州如今調遣的宗族世家和二代子弟都在民部規劃下開始建設城市,一年時間,已經完成首座城市建設,第二座縣城還在勘探規劃......”
夜不收匯報的同時,前徽州大匠瞿明德攥著祖傳的尺子。
“瞿工,這地基得再深挖!”
瞿明德沉默地展開《營造法式》殘卷。
年前他被押出徽州祠堂時,怎會想到瞿氏百年營造技藝竟要用來征服戈壁?
可如今,這座從無到有的荒蕪之城,在沙暴中屹立不倒,他才驚覺這蠻荒土壤正被中原智慧馴服。
陳明德在沙盤上劃出十字街。
這個曾因褻瀆祖制被族老鞭打的少年,如今用紅柳枝代替朱砂筆,在戈壁復刻著內陸城市的繁華肌理。
“東市布糧交易,西市匠作營生,南設蒙學堂,北立急遞鋪!”
他眼眸在這一刻很亮。
里長曾經說過,這里未來會成為很重要的資源核心之地。
而他們,便是對不毛之地宣戰的紅袍先鋒。
他摩挲著新印的《肅州城籍》。
名冊上并排列著。
匠籍七十八戶,流徙縉紳二十六姓,紅袍子弟三十九人畏兀爾牧人一百零三帳,回部商隊四十六支......風沙卷過剛栽下的紅柳林,嫩枝在礫石縫里扎下細密的根。
這一刻,當地啟蒙部黑板上還有字跡浮現。
“沙磧作紙,熱血為墨,此即吾輩之春秋。”
畫面再度回到蒙陰縣衙。
啟蒙部啟蒙師的記載被夜不收呈上桌案。
“稟里長,沂水縣吏王大毆打老農,公審大會后已被流放......今歲共處置貪墨民部,啟蒙部,監察部及軍中官吏四百七十二人,另有事稟報。”
“啟蒙部目前已出新本,排演《黑礦淚》,流民劇團已巡演百場......另,啟蒙部預計在今年完成啟蒙思想革新推進,包括啟蒙師下鄉,興辦底層識字班等,目前已在山東等地開始初步試推進......”
“河西走廊十二驛目前完成貫通,正在囤積物資,為鐵路建設第一階段做準備,天工院勘探隊正在繼續向前勘測......”
夜不收一字一句的匯報著,魏昶君聽得很仔細。
這一刻,負責匯報的夜不收看著里長關切的詢問每一個小地方的百姓,肅州的石匠,登州府的碼頭工......他心底生出幾分恍惚神情。
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物,這便是他們的里長......一個純粹到連自己都要被排在百姓之后的,天下共主!
而另一邊。
大庾嶺瑤寨的火塘邊,啟蒙師用炭筆在杉木板上寫平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