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主君強大,他們做下屬的自然也跟著榮耀。
更何況……
“大王可是一統了六國,天下都是咱們大秦的了!咱們王后聽說也是老秦人,即安排我等做王后私兵,我定要好好效忠才是。”
調離是不可能調的。
大王有命,若他們表現出些許不滿,等來的便是人頭落地。
此話一說,大家于是都默契的表起了忠心。
而下一刻,就聽有黃門宣召:“王后有令,命四部校尉,麾下軍侯,皆入蘭池……”
……
秦時正看著如今的部曲制度。
一部長官為校尉,掌管若干曲。
一曲掌管千人,則稱之軍侯。
四部私兵,如今有校尉四人,軍侯八人。
麾下“五百主”十六人,“百長”“屯長”“什長”“伍長”若干,名稱都十分直接。
比如百長管百人,屯長管50人……
那么……要如何調整呢?
她輕輕轉動著手中鉛筆,思慮深深。
再看這5部士兵配置,以姬衡的性格,他既然賞賜,自然也不弄些虛頭巴腦的。
這些私兵的配置尤其完善。
其中只重弩,就足足有3架。
聽起來不多,但這等弩機卻是秦國戰爭制勝關鍵。
只看蘭池宮后面巨大的石雕巨鯨圖像所刻印的大王功績就知道,倘若力氣足夠,方向精準,是能于海中捕鯨的。
而后還有常備弩機,一部也有10架。
甲為皮甲和藤甲兩種。
兵器則是矛、戈、劍、戟居多。
只不過此前秦國鐵器制造工藝一般,鐵質脆,不耐用,因而他們的常備武器還都是青銅材質。
如此,確確實實是姬衡心胸了。
初初與他們磨合,秦時并不打算要大改特改。
她沒有反叛的意思,有姬衡這位大王在,就是她走投無路,這五部私兵也不過是螳臂擋車。
他們的存在,更多的是為展示王后權柄。
因而秦時要有打算,令他們好好訓練,待成虎狼之師后,為她四處開拓“絲綢之路”。
遠去戎狄,西域,百越海港……
這漫漫行途,非大意志大勇大能者不可得。
而她要做的,就是先把這群私兵的可用性提升起來——
先從改變軍中職責開始,然后再配更好的伙食。
如此一張一弛,待來年西域出使,必有一部私兵需要跟上。
??粟就是小米,耐旱耐貧瘠耐儲存熱量高,是秦朝無可替代也替換不了的主要糧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