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人家卻問道:“這就是那煤粉嗎?”
那漢子頓時得意起來:
“正是!春可是持家辛苦才換來這些,如今燒起來,只需慢慢燒。一日兩餐,常有熱水,一天不過6個煤餅!”
他有些不好意思:“春之前黃泥也加多了,否則聽她說,只白日用,三塊就夠了。”
“我家中還有婦人待產,否則只做飯,一日一塊就夠了……”
他絮絮叨叨,什么都講,手上動作卻不停,只麻利的將眾人的水壺水囊都小心灌滿。
老者看著那巨大的水甕,想也知道這是為家中婦人備下的,否則哪顧得上他們這十幾人的水囊。
隊伍里有年輕男人便問道:“這應當不比柴便宜吧?”
男人苦笑:“是要略貴些許,但這個更暖。且只做煤餅費些功夫,其余時間,我們可以種地,做工,反而更劃算些。”
他們這里距離咸陽近,附近的山頭都是為王所有。
稍大一些的樹林全被圈了起來,以供養參天之樹,禁止百姓上去。
因而平日里燒飯的那些枯枝敗葉,全是鄉間地頭一丁一點兒搜集起來的,半分也不敢浪費。
這功夫不累,但卻格外消磨時間,若哪一日沒攢夠,那一日便燒不得火。
趕在寒冬來臨之前,他們還要備下更多。還要加緊給家中的衣裳再多縫一些蘆花草葉……
貴人們一年四季都有閑暇,窮苦人家卻是睜眼都在求生存。
老人家若有所思。
那水是燒開后,又封了爐子的風門慢慢溫度降下去的,一行人站在院子里吹著涼風,一邊看著婦人熟練的團著煤餅。
“此前聽您蜂窩煤,為何叫這個名字?”
婦人一愣,還沒說話,就見家中有半大少年從院子外進來,聽到這話,便小心捧起手中的一摞圓柱煤球:
“這上頭有孔洞,像蜂窩,所以叫蜂窩煤。”
一行人忙湊過去看。
春卻好奇:“你這又是從哪兒來的?”
半大少年笑道:“我去匠人處了,他說亭長想再多打一副曲轅犁,咱家的須得再推一日。為做補償,就多送我3塊煤。”
“阿母,我答應了。”
那婦人一盤算:“正該答應!你阿父才服役回來,讓他再休息一日,后日咱們再跟耕地種大麥。”
這大麥不是小麥,而是后世歐洲用來做畜牧養殖的一樣禾本,種起來便如粟米一樣,生長又快,又耐寒又耐貧瘠,還方便保存。
只是粗糙,且不如粟米耐餓。
但卻也能吃,還可以賣給貴人們用這個釀酒呢。
對于農家來說,雖此時種下稍稍有些晚,但婦人家中田畝不多,也足夠了。
又眼饞道:“亭長家中的上等田,昨日我看他用那曲轅犁耕過了,又深又細。聽說是要種小麥的,說是咸陽城流行一種包子……”
但那上等飲食距離他們來說太遠了。
婦人又滿足說道:“咱家雖沒牛,你阿父卻是能當牛使的,定能將田也耕得很好。”
一家人聽罷都美滋滋的:“王后不愧是昆侖的仙人,對咱們就是愛護!”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
?荀子的主張是儒法共用,我沒什么政治眼光,只大概覺得這個比較合適。
?這個時候,他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架空就架空一個他的弟子吧(他的兩名弟子李斯跟韓非才是牛人,但我忘不了天行九歌就不寫了!)
?“秦國這個時期稱鄉間婦人,就是直接稱呼老婦,小婦,不帶貶義,甚至大家也這么自稱。如果是熟人之間,可能就是以夫家姓氏,比如張婦、李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