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排長一拍大腿終于想起了自己的任務。
于是他趕緊調整節奏,命令炮擊放緩下來。
1分鐘1輪的緩慢炮擊恰好使得想要放棄高地逃竄的江原少佐有了喘息的機會。
他得到了寶貴的時間調整部署,發起反擊。
“如此高大,如此寬闊的車體,再加上一門105級別的榴彈炮,這款戰車的防御一定有短板。”
躲藏在戰壕中的江原少佐使用潛望鏡(類似楚云飛用的那種炮鏡、有圖)仔細觀察著對面的四輛坦克。
車高3米,車寬也3米的m4謝爾曼坦克確實在戰場上顯得異常高大。
正因如此,其在坦克對抗中經常由于過于龐大的身形被敵人率先發現、且易于被擊中的‘活靶子’,這使得其被白鷹國的裝甲兵所詬病。
但是對于苦兮兮的步兵來說,又有那個兵不希望自己在進攻或防御時能有一輛高大威猛的坦克伴隨呢?
由于此時扶桑國陸軍的幾款坦克都只有100匹左右馬力的發動機,因此江原少佐用自己的常識判斷對面坦克的裝甲絕對不會太厚,不然發動機的馬力是絕無可能帶動的。
要知道扶桑自己研制的同樣定位的、裝備有短75mm榴彈炮的試制一式炮戰車(圖)為了保證機動性,連炮塔都無法完全封閉,還是敞篷的呢。
對面的105mm重炮戰車火炮更重,還是全覆蓋炮塔,裝甲肯定會為了減重而妥協吧?
說不定只是看起來嚇人,實際搞不好裝甲會非常薄?
基于這樣的判斷,他迅速下達命令,2輛九七改中戰開到了三三高地頂端。
另外2門37mm戰防炮也被布置在了高地陣地側翼,準備一起集火打擊范排長的4輛m4坦克。(鬼子大隊的2門九二步兵炮就是個平射迫擊炮,一般不會用這個反裝甲)
憑借著高達-15度的優異俯角,居高臨下的2輛九七改中戰車輕易將炮口指向了1.5km外的m4a3(105)。
范排長這邊,他也從車長鏡中看到了高地頂端突然出現的兩個矩形黑色剪影,他立刻判斷出了那是2輛鬼子的坦克。
“全排注意,11點鐘方向,距離1500米,敵坦克2臺,初步判斷為九七式。”他當機立斷的在無線電中發出警告。
無線電里,另一位車長很快回應:“收到。是否裝填反坦克用破甲彈?”
范排長想起自己在昆侖關的經歷,果斷回答:“否決,繼續裝填高爆彈,準備射擊!”
他選擇不用m67型破甲彈的原因很明確。
破甲彈發射初速僅381m/s,射擊1500米外的目標需要至少5秒的飛行時間。
學習過基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在這段時間里,炮彈會因水藍星的重力影響下墜超過100米,給遠程精確瞄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此外,破甲彈是是基于門羅效應開發的化學能反裝甲彈種,只有擊中裝甲某一點時,其金屬射流才能有效擊穿裝甲。
彈著點偏差目標坦克哪怕一點,都會導致其幾乎沒有任何傷害。
相比之下,范排長更清楚,鬼子的九七式坦克使用的是鉚接裝甲,遠不如焊接裝甲堅固。
高爆彈不僅殺傷力大,其矩形沖擊波殺傷范圍意味著即便彈著點距離鬼子的坦克有一定距離,沖擊波的高壓依舊會使鬼子裝甲上的鉚釘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