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戰的號角一響,戰局便如狂風驟雨般席卷開來。
針對曼德勒的右翼集群的進展之快,令整個戰場的局勢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勃固方面軍司令木村兵太郎還未反應過來,就意識到是為曼德勒保衛戰做準備的時候;
針對臘戍的左翼集群自然也不甘示弱,勢如破竹,攻勢銳不可當。
張弛早在戰前就對臘戍的地形進行了深刻剖析。
他認為臘戍一帶地形和表里山河的‘晉省’以及棒子半島北部的地形類似,多山多丘陵(地圖在章末作者說)。
因此師團長竹內貞一很可能主要在公路兩側的山頭上布置重兵,讓駐守此地的第55師團憑借有利地形,以點帶面的對公路進行控制。
但這種防守方式未必能夠從根本上阻擋住我方的進攻。
畢竟,臘戍一帶的地形,雖然與棒子半島北部類似,山巒起伏,丘陵重重。
但相較之下,臘戍北方一帶的山勢并不險峻,地形的限制性遠不如棒子半島的險峻之地。
之后,空中偵察迅速證實了張弛的判斷。
鬼子確實在二線各山頭上布下重兵,但這些重兵的防線并不牢固,幾座山包留給鬼子挖掘工事的空間并不大,且缺乏有效的縱深防御。
經過幾輪的情報分析,張弛意識到鬼子的防御雖然復雜,但并沒有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
在上次戰役中,郝猗帶著東路軍吃掉北上增援的谷水支隊近6000鬼子后(見197章),一口氣南下控制了猛別山與南渡河上的部分渡口,已經提前解決了最大的困難。
類似北棒的地形,但又沒那么險峻,而己方則是有空軍支援的機械化部隊,這種仗怎么打,張弛自然清楚。
一番耳提面命后,張弛向郝猗交代了主要作戰思路,并提醒后者,一定要注意各攻擊箭頭之間的結合部,千萬不要脫節。
當然,張弛‘逆練’半島戰爭獲得的經驗終究只是紙上談兵,戰場上具體怎樣操作還是要靠郝猗這位戰地指揮官見機行事。
而作為三大金剛中最聽話,額外想法相對最少的那員勇將,郝猗堅決執行了張弛的命令。
這次會戰一開始,他就帶著步兵教導師、步兵第2師和裝甲第7師和配屬幾個獨立輕型炮兵營,以幾個由m4a3(105)謝爾曼坦克營為基礎組成的‘團級戰斗群’,‘多點開花’地對鬼子正面防線展開不斷的突破。
突破過后就是不斷的小范圍鉗形攻勢與包抄,將陣線上的鬼子分割成一個個小隊、中隊吃掉。
之后已經占據了戰役主動權的右翼集群迅速突擊,各部隊沿著多條多條直接通往臘戍的公路、土路齊頭并進。
在郝猗的指揮下,多個步兵單元攜帶山炮和無后坐力炮逐個占據公路兩側制高點,居高臨下掩護裝甲戰斗群沿公路推進。
接著裝甲戰斗群再掩護步兵單元奪取下一處制高點。
遇到難啃的骨頭就炮射彩色煙霧彈覆蓋,然后呼叫空中支援。
如此循環往復,一套行云流水般的立體滾筒式推進之下,第55師團所依托的山脊防線漸漸失去了作用。
通過敏銳的戰爭直覺,郝猗不斷用迅速的進攻節奏打擊鬼子的薄弱點。
兵力、火力雙重劣勢之下,竹內貞一難以做出有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