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外,進攻的主力部隊分成三道浪潮,從東北、正東、東南三個方向開始拍向大壩核心區。
為了避免損毀水壩本體,他們沒有使用大口徑重炮,但75毫米坦克主炮、rpg、迫擊炮等武器卻輪番上陣。
在炮火掩護下,m4謝爾曼坦克們開始頂著那些埋伏的九二式步兵炮、七五山炮和野炮的炮火前進。
周圍掩護的步兵們則用手榴彈和rpg為坦克們掃清障礙。
到了黃昏,鬼子外圍陣地基本全線被掃平,殘存的200余名守軍龜縮在壩體內,整個戰場一時陷入了短暫的寂靜。
夜幕降臨時,黑影開始在林間蠕動。
一支全副武裝的海軍特戰隊,悄然順著河道來到了壩體上游的水庫內。
這支特戰小隊的成員,皆接受過意呆海軍蛙人部隊的嚴格訓練。
二戰期間,意呆的第十突擊艦隊(decimaflottigliamas)曾多次執行高風險的水下破壞任務,戰績斐然。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41年12月的亞歷山大港突襲行動,六名意大利蛙人使用人操魚雷(非自殺式、最后時刻可以跳離)成功癱瘓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勇士”號,盡管由于兩船是停泊在港口內,因而遭遇重創后沒有沉沒,而是在經歷一年多的維修后再次復出,但這一次突襲依舊極大地震撼了盟軍。
這些戰績不僅彰顯了意大利蛙人部隊的卓越戰斗力,也為后來的特戰訓練提供了寶貴經驗。
之前安民軍從戰敗的意呆引進了多名經驗豐富的蛙人教官,系統地培訓自己的海軍特戰隊員。
這些教官將意呆成熟的蛙人部隊戰術、裝備使用和心理素質訓練等方面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安民軍海軍,使這支代號‘蛟龍’的特戰部隊迅速成長為一支具備高超水下作戰能力的精銳力量。
趁著黑夜的掩護,這支白天已經完成多次據點滲透與拔除作戰的特戰小隊乘坐改裝后的沖鋒舟,悄無聲息地沿著上游水道接近克蘭芝水壩。
這些沖鋒舟經過特殊設計,適合在夜間執行隱蔽任務。
隊員們身著黑色潛水服,背負輕型潛水裝備,挎著裝在防水塑料袋中的g型戰斗步槍步槍和從戰略情報局(oss)方面購買的高標無聲手槍,準備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
接近水壩時,特戰小隊分成兩組,一組負責從水壩下方的排水渠潛入,另一組則沿著水壩側面的維護通道攀爬。
此時鬼子都龜縮在壩體建筑內,只有少量觀察哨留在外圍,他們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護,還好避開了鬼子的監視,迅速進入了壩體內部。
潮濕、陰冷的水泥墻透出沉悶的壓迫感,金屬管道上淌下的冷凝水在地面上砸出細碎的回響。
夜色中的克蘭芝水壩內部,宛如一座迷宮,黑暗中偶爾傳來鬼子的叫罵聲和傷兵的哀嚎聲。
安民軍海軍特戰隊第三突擊小組,代號“黑鮫”,此時正穿梭于逼仄的維護通道之間,步步逼近水壩的主控制室。
“這邊走,爬上去就是主控制室的走廊。”負責帶路的云志新招了招手,小聲說道。
他是本地人,曾經在克蘭芝水壩擔任過維修工的工作,對壩體內錯綜復雜的管道線路自然是門清。
當地和安民軍一直有聯系的抵抗組織自然找上了他,請他為特戰部隊帶路。
此時的云志新渾身濕漉漉的,但依舊精神抖擻,想到即將可以將這些可惡的鬼子趕出家鄉,就勁頭十足。
隊長林卓點點頭,帶著身后的隊員開始小心攀爬,另外幾個隊員則舉起武器,瞄準周圍,進行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