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內燈光明亮,眾人長條會議桌坐成一圈,桌上擺著一堆藍圖和技術圖紙。
作為從白鷹歸來的高材生,趙德海今天第一次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出席導彈研制的專題會議。
他穿著筆挺的灰色西裝,鼻梁上的眼鏡反著燈光,神情中透出幾分自信與興奮。
他輕輕推了推眼鏡,清了清喉嚨,一改往日低調,朗聲道:
“咱們就從動力單元講起。各位,我廠現在對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究,說句不謙虛的話,已經相當成熟。針對不同用途,無論是火箭彈、導彈,還是增程炮彈和單兵rpg,我們都能拿出成型方案。”
他手指輕點桌上的圖紙,一抖手拉出一張折疊圖:
“這是我們廠正在測試的‘雙腔增壓型’固推方案,燃速穩定,制造工藝也相對成熟。”
他說到這里語氣一頓,臉色微微一正:
“不過,各位要注意一個致命缺陷,固體火箭發動機只能點火一次,而且點火之后,燃料會迅速燃盡。”
會議室里頓時安靜下來。
趙德海掃視一圈,繼續道:
“哪怕我們對彈體氣動結構進行優化,導彈最大射程也就十幾公里。換句話說...”
他一指圖紙上的標注數字,“打出去噗的一聲就沒了。”
角落里傳來一聲壓抑的笑,幾個工程師沒忍住互相使眼色,顯然被他這生動比喻給逗到了。
此時,老高慢悠悠地點了點頭,卻擺擺手打斷了他的話。
“這個問題我知道。”老高一邊說,一邊拿起茶杯呷了一口,語氣穩重,“但根據我們現在的作戰需求,新型空對艦導彈的射程初步指標就定在十五公里。這個射程,火箭發動機完全夠用了。”
他略微揚眉看向旁邊的鋼鐵集團代表:“而且,這種發動機結構簡單,生產方便,燃燒時間短,對材料耐熱性能要求也不高,五六秒扛住高溫就行,對吧?”
那位技術專家是個滿臉油光、臉頰有些浮腫的中年人,聽到這話立馬點頭:
“沒問題,爐溫一調,模具一換,我們一個車間一個月能給你造出一堆來。”
趙德海卻沒打算就這么退讓,他立刻接上話頭,眉宇間多了幾分鋒芒:
“沒錯。但咱們不能光盯著現在。未來作戰環境會越來越復雜,我們要注意到,無論是白鷹還是鬼子的艦載對空警戒雷達,都有著數十乃至近百公里的探測范圍,更不用提我們的雷達了。”
“如果導彈射程還是十五公里,我們的載機還沒進入射程就會提前暴露,提前給敵人反應時間。別說發射導彈了,還沒靠近對方航母戰斗群,就已經被標記跟蹤。”
會議室里幾個空軍軍官交換了一下眼神,輕輕點頭。
趙德海繼續發力:
“哪怕我們的導彈擁有超音速突防能力,但載機本身不行。b-25的飛行速度相比戰斗機就是個慢吞吞的大胖子,一旦遭遇攔截,跑都跑不掉!”
一席話說得眾人心里發緊,雖然趙德海所說沒有明確指出假想敵是誰,但在座的國防工業人才們心里都一清二楚,安民軍未來最大的國防壓力來自于哪里。
畢竟就當下小鬼子聯合艦隊剩下的那點大船,開進深海區域還好說,要是進入南洋沿海地帶,安民軍空軍蜂擁而至的攻擊機靠著空射魚雷和俯沖轟炸就能讓她們吃不了兜著走,根本用不上空對艦導彈這么高科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