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偵查工作,其實也是一個解題的過程,回答的是一個叫“七何”的問題,即“何人在何時于何地采用何種方式對何人實施了何種行為造成了何種后果”。
著名偵查學家艾德蒙·洛卡德在《犯罪偵查學教程》提出物質交換原理,又稱為“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
該理論認為,犯罪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物質交換的過程,作案人作為一個物質實體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總是跟各種各樣的物質實體發生接觸和互換關系;因此,犯罪案件中物質交換是廣泛存在的,是犯罪行為的共生體,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名偵探柯南》、《福爾摩斯探案集》中主人公在推理過程中大量使用演繹邏輯,其實內驅力便是源于“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通過發現、記錄、檢查、分析物質之間交換的性質與范圍,就可以把犯罪行為人于特定的時間、地點、證據和受害人聯系起來;發現交換的物質可以解釋兩種特定物體之間發生了接觸;而對物質交換過程的反推,還可以與特定的行為聯系起來。
所以,無論是柯南還是福爾摩斯考慮的主旨自始至終都是“行為人在現場使用什么樣的方式對特定的人員和物品實施了什么樣的行為,以致于形成了這樣的現場狀況?”
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微量物證也可以被發現和識別開來,比如立體顯微鏡和掃描電鏡的應用,使得肉眼難于觀察到的毛發纖維、爆炸殘留物粉塵、玻璃纖維等微量物證得以被發現,而同位素檢驗技術的應用又可以使看起來色澤都一樣的兩份鞋底土壤能夠被鑒別出來以證明該人到過的區域。
電影《唐人街探案》第二部中,就是通過分析現場的同位素,找到了不該出現的糖分,從而讓警方將罪犯出沒的地方鎖定在糖廠。
“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所衍生出來的現場勘查、現場分析、現場重建等工作雖然能夠證明“發生了什么”和“怎樣發生的”但無法很直接的說明“為什么會發生”及“犯罪行為人是誰”的問題,后面的問題,很多時候就要靠犯罪心理畫像來回答了。
連環殺人案的問題就出在現場沒有找到任何線索,哪怕是一絲不該出現在現場的物品,這就導致交換理論失效。而罪犯心理側寫比較模糊,只能從受害者的尸體身上判斷是力量極大這么一個顯著的特點。
破案最關鍵的是證據,證據的缺失,讓整個偵破陷入困境。
重案組里愁云慘淡,自媒體則是唯恐天下不亂,各種民間“大神”紛紛站出來蹭熱點,給出自己的推測,導致大量群眾恐慌,甚至讓開發區工廠的女工缺勤數量達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數字。
“再不破案,局里就打算向部里求援了。”刑偵大隊的隊長頭疼地揉著太陽穴。
重案組組長訴苦道:“不是我們不努力,實在是罪犯太過于小心謹慎!”
“我已經讓法醫實驗室把現場的樣本發到各個大學的實驗室幫忙化驗,希望短期能夠獲得突破。”
大量的樣本分析,需要時間和足夠的機器、實驗人員。也就是滬城大學數量龐大,擁有不少昂貴的設備,否則這樣的笨辦法都沒法操作。
隊長嘆了口氣:“輿論是一把雙刃劍,不知道是讓兇手投鼠忌器,還是讓他獲得更大的成就感,為了大眾的目光而頂風作案!”
旁邊的副局長一臉苦笑:“已經讓媒體盡量模糊報道,可不少自媒體為了流量把案發現場傳上網,刪都刪不完,這塊我們是鞭長莫及啊。”
重案組組長:“從現場的分析來看,公眾的關注只會讓兇手更猖獗,我們要做好隨時出現下一個受害者的準備。”
隊長
“局長,實在不行,只能拋誘餌了。”隊長為難地說道。
一直沉默的局長思索一會,點了點頭。
“征求一下她的意見,充分尊重她的想法,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局長停頓了一下,“把案情通報給國安,他們說不定會有些別樣的看法。”
“他們還管這個?”刑偵大隊隊長不解地問道。
局長沒有細說:“他們的管轄范圍可不止是寫出來的那些。”
……
下班時分,喧囂的廠區,轟鳴的機器逐漸停歇下來。
道路上很快就被灰色的人群擠滿。
不用再面對冷冰冰的機器,工人們彼此交談說笑著。只是和平時想必,女工人們似乎情緒頗為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