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遲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尋常孩童,需要上小學六年,中學三年才行。”
“而完成了義務教育后,再經過三年中學,便有資格考取大學。”
“考入了大學,在大學學習,是每個學子的至高夢想。”
“一旦大學畢業,可擔任許多崗位,或為官,或為道等……”
這一番話,對來自大唐的求道人來說,是新奇而震動的。
“義務教育?所謂義務,難道是……”
孫思邈面有驚容。
“不錯,義務便是國家義務,所有車遲孩童上學,九年之中,都不需要有任何花費,乃是車遲官方負擔。”
小道士理所當然地解釋這些制度。
對這些大唐求道人來說,卻很震動。
“人人得以飽腹,人人得以讀書……”
其中,在大唐行走幾十年的孫思邈感受更深,深吸一口氣感嘆道:“這車遲,還當真是人間天堂不成。”
李淳風同樣吃驚,他在朝中為官,對于這種事情更敏銳,他也明白這代表了什么。
“車遲之中,富裕驚人啊。”
“不過,也當是車遲之中人口不多的緣故,才能有這種政策。”
李淳風這樣想著。
“我們車遲人已經不少了,正在飛快發展中。”一個小道士回道,“二十年前,車遲人口,不過數百萬,未及千萬之數。”
“如今,車遲人口,已經膨脹多倍,有小數千萬之多,國土也逐漸遼闊。”
藥王孫思邈詢問道:“有如此多新生兒,發展如此之快,車遲的一應建設如何能夠跟得上?”
“學堂之中,何來如此多的老師?”
“百姓若病,何來如此多的醫師?”
藥王孫思邈考慮實際,詢問這些最為根本的問題。
小道士面對眾人的詢問,顯得從容不迫,他細致地解答著每一個問題。
“早在十多年前,大國師便已在車遲國講道,為民眾開啟了智慧之門。此后,車遲國王深知其重要性,便著手進行人才的培養。”小道士緩緩道來,“其他三位國師也一直致力于培養精通醫術的道士,大國師甚至親自整理了‘衛生手冊’,并創辦了專門的衛生學校。”
“不僅如此……”小道士的話還未說完,便被眼前的景象打斷。五百名囚僧正忙碌地搬運著水泥,而來自大唐的求道人們,卻都沉浸在小道士所描述的車遲國現狀之中。
待小道士講完,眾人紛紛發出感慨。李淳風敏銳地察覺到了什么,他開口問道:“兩位小道友如此博學多識,想必身份不凡吧?”
兩位小道士相視一笑,謙遜地回答:“在車遲國,大學剛剛建立,我們便是第一批大學生。我們曾在幾位國師門下聽講,尊其為師。”
李淳風聞言,心中一驚,沒想到這兩個小道士竟有如此身份。小道士們繼續說道:“我們學業尚不精進,畢業后未能進入九極山深造,也未能在其他部門任職,只能在此看守囚僧。”
盡管小道士們如此自謙,但李淳風卻不敢小覷。他通過與小道士的交談,初步了解了車遲國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