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言語中已做好了輸的打算。只不過,他仍然鼓勵唐三藏去做。因為孫悟空深知一點:劫是要渡的而非是躲的。他們一路取經而來,若不經歷劫難注定不能圓滿。因而一味地躲避并不可取也不可行反倒不如迎難而上。
沙悟凈則默然不語,在林楠面前他連呼吸都小心翼翼更別提說話了。唐三藏目光堅定,神情毅然,已然下定了決心。
他雙手合十,緩緩開口:“好,貧僧應下了!”那聲音沉穩而有力,透著不容置疑的堅決。緊接著,他又道:“若是貧僧佛法造詣不及大國師,愿在這車遲國再留五年。”
其實,在唐三藏內心深處,還是隱隱有著一絲忐忑。單純論佛法造詣,在整個大唐,他向來是自視甚高,傲視群雄。畢竟,他在大唐佛門中鉆研多年,佛法修為深厚,堪稱頂尖。
然而,他也深知,自己所擅長的終究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雖有其精妙之處,但終究存在一定的局限與桎梏,無法讓他在佛法的道路上更進一步。而如今,他歷經千辛萬苦,求取到了大乘佛法。這大乘佛法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心中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佛法迷霧。他堅信,大乘佛法定能彌補自己原本佛法上的不足,讓自己的佛法修為得到質的飛躍與提升。所以,面對大國師的挑戰,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不過,唐三藏還是提出了一個請求:“只是,大國師,還望能給予三兩個月的時間,讓小僧好好準備一番。”
林楠微微點頭,應道:“好,自無不可。”
唐三藏之所以需要這段時間,自然是為了能靜下心來,深入學習大乘佛法。畢竟,雖然他歷經艱難取回了大乘佛經,但此前一直忙于趕路,根本無暇深入研讀。他深知,只有將大乘佛法鉆研透徹,自己才有足夠的信心與林楠進行佛法辯論。
就在他們二人約定達成之時,遠在西天靈山的大雷音寺中,如來佛祖正端坐在蓮寶座之上。突然,他的眉頭微微一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如來佛祖閉目凝神,運轉神通,想要洞察天機。片刻之后,他緩緩睜開雙眼,臉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不好,唐三藏似乎陷入了劫難之中,短時間內恐怕難以脫身!”此時的大雷音寺中,原本祥和寧靜的氛圍瞬間被打破,如來佛祖的臉上,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淡然與從容。
在佛經之中,“如”代表著真如,也就是絕對真理。而如來,便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間說法普渡眾生的圣者。如來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以慈悲之心濟世度人,是修行正道、追求至善的佛。
同時,如來的境界早已達到了三界之中無事不聞、無所不知的無上圣覺之境。在他的感知里,三界之內的一切事物都無所遁形。然而,即便如此,這種無所不知的境界也并非毫無遺漏。
就比如三清道祖,他們超脫于三界之外,其修為和境界深不可測,如來佛祖難以完全洞察他們的一舉一動。還有那林楠,這位世外之人,行事神秘莫測,他的存在也超出了如來佛祖無上圣覺的感知范圍。
所以,一開始如來佛祖端坐在大雷音寺中,并未察覺到林楠的任何動作,更不知道林楠早已設下了一個局,就等著唐三藏往里鉆。直到唐三藏應承下來,與林楠之間產生了因果,烙入了天機之中,如來佛祖才如夢初醒,察覺到了這一切。
但此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林楠和唐三藏之間的約定已然成立,如同板上釘釘,再也無法更改。
“唐僧此番,難道真的要在車遲國滯留五年不成”如來佛祖的第一反應,并非是覺得唐三藏會順利贏下這場辯論,而是開始擔憂起唐三藏輸了之后的情況。
“那林楠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呢”如來佛祖眉頭緊鎖,喃喃自語道,“五年……難道這個時間,會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奧秘在其中嗎”
即便是號稱擁有無上圣覺的如來佛祖,面對林楠這個神秘莫測的對手時,也完全猜測不到他的用意。他甚至試圖推演天機,想要看看前后五年內會有什么變化,然而,一番推演下來,卻一無所獲。
不過,如來佛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林楠定下的這五年時間,絕對不是隨意為之,其中必定有著深刻的含義。
“佛祖,發生了何事”坐在兩邊的菩薩們,看到如來佛祖又是自言自語,又是掐指推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紛紛開口詢問。
如來佛祖便將事情的經過一一道來。其中,剛剛涅槃重塑身軀的觀世音菩薩,聽到這個消息后,面色微微一變。她向來心思縝密,此時忍不住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林楠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