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習慣了坐上面當領導的祁同偉,還是有點不耐煩,這算是下馬威嗎,明明能讓他的座位更靠中心一點,看來是這位魯市長的決定。
臺上還在喋喋不休,說些什么工業投資,固定投資的事情,祁同偉仔細觀察了一下分到手上的資料,京州市在這些人手上,真是浪費了這么好的時機。
合適的產業沒布局好,明明地理位置這么好,處于三省交界,只要稍稍布局產業,就能虹吸三省的人才過來,政策也老舊,保守。
至今工業企業還處在野蠻自然生長的階段,按照記憶里的規律,京州市在九零年代的發展浪潮中,一直沒有跟上腳步,甚至到了李達康從林城市委書記任上調過來做市長,這才進入快速發展期。
準確來說,這時候才開始補上其他城市九零年代的功課,不過那已經是08年的事情了,此時的李達康還在林城做他的常務副市長,實際上的職務含權量還比不上祁同偉。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地區的主官無能,同樣拖累了整個地區的發展。
要知道,現在的京州市依靠這么大的城市體量,gdp才九百多億,而此時的東甌市已經超過了一千六百億,位居全國城市第五,單單一個江北新區的gdp就接近七百億,城市規劃遠遠超過京州市任何一個區,包括所謂的水鏡新區。
等李達康上位后,就開始瘋狂使用土地經濟,攫取城市的剩余價值,靠著一大堆大型基建來強行拉動投資,這個結果也存在極大的隱患。
最直觀的就是當時光明區政府居然窮的拿不出幾十萬去改造信訪辦的窗口,也沒錢安置下崗職工,就那么千把萬就傷筋動骨了,所有財政的錢都來自賣地的錢。
地價倒是高的可怕,光明區大風廠二十畝地市場價就高達十個億,這樣的經濟結構,如何讓廣大的市民口袋里有錢。
作為對比,現在的江北新區,財政收入大部分都是靠稅收和投資企業,賣地的收入有,可是占總財政收入的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江北新區政府或者高新區管委會手里流動的資金就超過十個億,這還是大部分已經上交給市政府的情況下,如果現在的東甌市政府像京州市日后那樣直接開啟大規模土地財政,開啟瘋狂的基建投資。
那gdp增長也能直接在一兩年內暴增三四倍,但祁同偉一直給高育良和其他領導灌輸的觀念就是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而不是像日后李達康那樣,竭澤而漁,難以普惠全體市民,只不過讓部分人越來越富了。
江東省那邊,從省長李戰略,常務副省長趙蒙生,一直到江北新區的干部們,都被祁同偉這套理論洗腦,同時看著他在江北新區越做越成功,也許是太成功了,導致要調走他,但總的來說,那邊的發展模式比起京州市的現狀來說,是呈碾壓態勢嗯。
祁同偉繼續畫著四格漫畫,內容是雍正王朝一些經典場面,這幾年其實他一直在畫,算是他緩解壓力的方式,甚至寄給了出版社秦編輯,幫忙出了一本小漫畫,據說還挺受歡迎的。
一旁的財政局長往這邊探頭探腦的,祁同偉認識他,不過是前世,這小子叫劉開河,在原著中多次被提及,是落馬的省委常委呂州市委書記。
此時他才只是京州市財政局局長,副廳級,不過說實話,很多貪官單看簡歷和事跡,很容易讓大家恨的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