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過去兩年間,明朝與各方勢力的戰爭頻繁發生,同時國內也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需要大量的賑災資金。因此,雖然目前每年的賦稅收入勉強能夠應付各項開支,但想要有結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全年農業豐收且沒有外部戰亂之憂。
所以,老朱對于商稅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最初的堅決反對逐漸變為接受。原因在于提高商稅意味著提升商人的地位,而這一點在封建社會以及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中華大地,是所有統治階級所不愿看到的。
商稅政策在草擬初期便遭遇了來自戶部眾多官員的強烈抵制情緒。幸運的是,夏元吉思維敏捷,迅速與各級官員溝通,表示如果能夠合理制定商稅,增加稅收收入,那么官員們微薄的俸祿有可能得到增長。這個理由成功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在現實利益面前做出了妥協。
然而,對于朱允炆而言,這種行為簡直就是讓他這位儒家君子與商賈等三教九流之輩同流合污,嚴重損害了他作為儒君的形象。
可以明顯看出,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允炆對這項新商稅政策滿臉不情愿,只差沒有將自己的反對意見直接寫在臉上了。
朱元璋靠在躺椅之上,看著一旁的朱允炆說道:“允炆啊,你來看看,對于這新修的商稅還有沒有什么要修改和補充的?”說罷便將手中的政策遞向了一旁的朱允炆。
朱允炆聽后,臉上露出一絲猶豫之色,但還是走上前去接過了朱元璋手中的政策。他緩緩展開那卷紙,開始仔細閱讀起來。整個大殿內一片死寂,仿佛時間都停止了流動,只剩下紙張翻動時發出的沙沙聲。
從朱允炆對于手中政策翻動的頻率來看,他顯然沒有像老朱那樣認真對待這些文件。老朱總是仔細地閱讀每一頁,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但朱允炆卻只是粗枝大葉地翻動著,似乎并沒有真正投入其中。
過了好一會兒,朱允炆才終于將政冊合起來,然后輕輕地放在朱元璋身前的桌案上。他深吸一口氣,開口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既然這份政策是由夏尚書主擬的,那么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
朱元璋打斷了他的話,語氣平和但堅定地問道:“不過什么?直接說。”
朱允炆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只是,如果我們抬高商稅,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各級官員傳達一個信息——朝廷開始重視商人了。這樣一來,商人的地位將會得到提升,而以往一直是以農稅為主的百姓們可能會感到不滿。畢竟,商人并不從事生產活動,他們所做的無非是一些左手進右手出的買賣。如果讓他們的地位提高了,百姓們都紛紛效仿去行商,那農田就會荒廢,最終會引發社會動蕩啊!”
朱允炆這通分析也不無道理,而且可以說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培養出的標準答案了
夏元吉見朱元璋沒有開口,這政策又是他主擬的,于是開口說到“太孫說的極是,但如今靠農稅所得勉強能夠應付朝廷支出,若日后皇室壯大起來,分封各地所需供養的皇室成員增加,那便無法給到國庫用于朝廷用度的份額,況且只是增加一些商稅并不等于提高商人地位,我們還是以農稅為主,增收的商稅也只不過是讓朝廷多一些可調度當然銀兩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