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這時,解子綸面露憂色地開口問道:“可是,殿下難道就絲毫不擔憂皇帝陛下會如同對付燕王那般,毫不猶豫地派遣大批軍隊前來征討咱們嗎?”
聽到這話,朱楩倒是顯得頗為鎮定,他并未有絲毫的回避之意,而是直言不諱道:“姐夫啊,您實在是有些過慮啦!依我之見,如今北方那邊,耿炳文怕是難以支撐太久嘍。想必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定會向朝廷請求派兵增援。而倘若朱允炆不想將京城拱手相讓,那么徐輝祖手中所掌控的這些兵力,至少有一半都會被調撥到北方去呢。”
解子綸聽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追問道:“如此說來,殿下您的意思莫非是,圣上暫時不會發兵前來征討云南,起碼也要等到他成功平定燕王之亂以后吧?”
只見朱楩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沒錯,北方的局勢可比南方嚴峻得多呀!咱們不過是想要回封地罷了,可我那四哥卻是意在靖難吶!孰輕孰重,朝廷那幫人心里自然跟明鏡兒似的。”
解子綸聞此言語,不禁長嘆一聲,感慨道:“唉……真不知日后這朝堂之上的局勢究竟會如何演變,又將會走向何方啊!”
朱楩此刻敏銳地察覺到了解子綸話語里潛藏著的那一絲絲對于未來局勢的不確定性以及隱隱約約的憂慮之情,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輕聲問道:“姐夫啊,依你之見,我四哥跟我那大侄子相比,究竟孰優孰劣呢?”
解子綸冷不丁被這么一問,不禁感到些許驚訝。不過他很快就恢復了鎮定,略作思索后,誠懇地回答道:“燕王殿下可謂是文武雙全、德才兼備,而且如今他貴為諸王之首。想當年懿文太子不幸早早離世,而時至今日,能夠威震諸王、穩足大局之人,恐怕也就非燕王殿下莫屬了。單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是燕王更適合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
朱楩聽完微微一笑,隨即輕輕點了點頭,表示認同解子綸所言。接著他感慨萬千地說道:“假如我大哥仍然健在,那么毫無疑問,這皇位必定會屬于我大哥。只可惜啊,我大哥已經不在了。說句實話吧,如果想要確保這天下不會陷入混亂動蕩之中,唯一可行的辦法便是找到一個有足夠威望和能力來壓制諸位兄弟的人物。很明顯,允炆他尚且稚嫩,無論是處理朝政事務,還是掌控軍事力量方面,都遠遠不及我的父皇和大哥。所以啊,如果不想讓咱們大明王朝重蹈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覆轍,那么由四哥來坐上那個位子,無疑是最為恰當不過的選擇。”
這話解子綸心里自然跟明鏡兒似的,他深知這是朱楩在定下基調,就在這一刻,朱楩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于朱棣的堅定支持,甚至隱隱約約透露了未來朝廷局勢可能的發展方向。
也許,這也是朱楩有意向解子綸交底呢。要知道,解家在九江那可是赫赫有名的文學世家,其影響力不容小覷,能夠一呼百應,號令眾多文人才子。
然而,現今情況卻有些復雜,除了解子綸死心塌地追隨朱楩之外,其余族中成員都選擇龜縮在九江,對這場激烈的皇家內斗避而遠之。
不過,朱楩如此開誠布公地與他交流,顯然是想讓解子綸明白一個道理,日后若想讓解家在九江繼續長盛不衰、繁榮昌盛,那么在這波譎云詭的政治旋渦中選準立場至關重要。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大多數文人士族對那位以儒學見長的君主都表現出了熱烈的支持態度。只是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一邊倒的態度恐怕最終會令這些人變得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一旦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便極有可能因自身的立場問題而牽連整個家族,使其遭受池魚之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