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傳來了一聲聲尖叫,搶到的喜悅不已。而沒搶到的粉絲也不敢摔鍵盤,又開始刷新頁面去搶限量版。
上線一分半,20萬張庫存的限量版也全部售空,
這可就愁壞了那些沒有搶到專輯的粉絲,閑魚上限量版和典藏版《將故事寫成我們》直接被炒到了原來價格的7-8倍。
而普通版的預售銷量,也在緩步增長。
到了今天,普通版的預售銷量也有70萬張了。也就是說,顧璟奕三個版本的專輯總預定量就突破了驚人的100萬張。
百萬銷量不過爾爾!
顧璟奕光是預售銷量,就達到了無數內娛歌手這輩子都達不到的巔峰。
更讓人眼紅的是,看這個走勢,估計等到正式發售的那一天,預售數量也不止百萬張,到時候,可能會是一個更讓人震撼的數字。
圈內各大公司都坐不住了,截止到今天。
顧璟奕的這張專輯光是預售出去的,三個版本賺到了3.06億!
好家伙,真以為這是歡樂豆嗎
早知道哪怕是華測,不算上顧璟奕的音樂專輯收入。去年一整年的上市財報利潤也就2.7億,這可是華測啊!
雖然顧璟奕其中一個人就創造了2億的利潤,但這個數據也在眾影視公司能夠想象到的空間內。
誰又知道音樂專輯這么賺錢呢僅僅一個預售銷量就勝過了他們一兩年的努力。
華測,趙清歡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
“林總,哪有你說的那么瀟灑。3.06億是還沒有分配的收入。專輯銷售收入需要經過多環節分配,其中制作與物料成本、實體成本、內容制作都要錢啊。還要和線下渠道和線上渠道以及電商平臺分成,要錢在營銷和預熱上,還要與藝人分成。我們實際上到手的,在扣除稅費之后的凈利潤也就818萬而已了,僅占總收入的百分之2.7。”
趙清歡笑盈盈地回答著,坐在對面的顧璟奕聽到后忽而笑了。
察覺到的趙清歡給了他一個“和善的笑容”,語氣卻還在示弱:“對呀,實體專輯真的不賺錢的。小顧一個人分成是百分之20+版權,我們華測承擔的大頭成本。什么賺大錢啊,不過是給頂流打工罷了。”
“啊,還可以賣周邊嗎”,趙清歡語氣一下子驚喜起來。
“好主意哦,謝謝你的點子啦……”
一通電話掛斷后,顧璟奕似笑非笑的看著趙清歡道:“姐,你今天真的好奇怪。不是平常的你啊,我剛剛還以為我走錯辦公室了呢…”
“臭小子,我這么說不還是為了從穩定性因素出發嗎。”
趙清歡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她當然說的都是實話卻沒說全。
一張專輯除去實體版本,還有數字專輯、流媒體分成、周邊二次銷售能繼續補充利潤。
唱片公司利潤薄是恒古不變的,哪怕是實體專輯時代。唱片公司凈利潤率常低于5%,是靠下載賺錢。
而流量時代,則依賴藝人ip變現。
作為顧璟奕ip最大持有者的從來都是顧璟奕本人吶,他這張實體專輯除去歌手身份還有全專詞曲作者+版權持有者身份。他的收入遠超公司利潤,頂流藝人分成比例通常為銷售額的15%-25%(不含稅)。
華測給顧璟奕的是中間區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