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道理,如何讓恩師順利的退下去,讓恩師頤養天年,張吉甫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善待恩師,尊敬恩師,排擠恩師,打壓恩師。
如那馮庸,他安排的人進京城,不光遞交奏疏,還送禮到恩師府上。自己要做的就是打壓馮庸,甚至消滅馮庸,換上讓太上皇放心的人。
至于為何不讓別人去做,而是讓自己來做。
因為太上皇不能委屈了恩師,特別是如今的局勢,要讓天下人看見,成為太上皇的心腹,不光能榮華富貴一輩子,還能后繼有人。
太上皇見兩師徒如此配合,也沒有了話說,“且看著吧,總不能只聽馮胖子的話,朕也是想聽聽王信那小子怎么說。”
周道豐一臉平靜,明白王信日后送來京城的奏疏內容才是關鍵。
至于王信能不能送來奏疏,如果不能,又或者寫的不夠好,那就沒必要再提此人。朝廷需要的是能為朝廷解決麻煩的人,而不是制造麻煩的人。
馮庸已經成為了麻煩,可麻煩終歸只是麻煩,馮庸做事還是有底線,如太上皇所言,比起那幫子不交稅的大戶們,馮庸至少算是大周的臣子。
所以不能為了解決一個麻煩,引出一個更大的麻煩,甚至引發禍亂出來。
張吉甫卻在想著王信,王信此人的本事,庸人是看不見的,畢竟太平盛世里,人情關系才是第一,至于才能,有才能算什么,先學會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做得好才行,才是真正的人才。
果然如恩師所言,一切都瞞不過太上皇。
那么自己的心思呢,太上皇應該也知道吧,可太上皇并沒有表明態度,說明太上皇不拒絕。
想通了一些事,張吉甫才說道:“以馮庸的性格,臣擔心他會繼續出手。”
“你盯著吧。”
太上皇又乏了,也沒別的事,遂閉上了眼睛。戴權見狀,命人抬著躺椅回去,周道豐和張吉甫告退,張吉甫忍不住回頭看了眼。
“別看,做你的事。”
“弟子擔心時間不夠。”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周道豐邊走邊淡然道:“老天的事,不是凡人操心的。”
張吉甫頷首,不再回頭觀望。
至于兩支周軍在關外自相殘殺的事,關外多少部落受到牽連,張吉甫沒在意,恩師也沒在意,太上皇也沒提。
當年廣東民亂,最后調廣西狼兵,好不容易平了民亂,因為地方官府“無力”供養糧餉,狼兵劫掠了一路,也就御史彈劾了幾本奏疏。
還有遼東的東安郡王,十年前,好幾個將領出關全軍覆沒,大軍被滅的干凈利落,最近幾年倒是安生了,因為遼東上下誰還敢違背東安郡王啊。
大同的事并不稀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更聽話。
朝廷沒有秘密,奏疏經運轉司到內閣,又有馮庸的人在京城走動,沒幾日的功夫,消息就傳開了,有能力的人就知道了,沒能力的人不知道的事多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