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看來,張燦比湯平更善于進攻。
何況張燦出身榆林,祖傳的騎兵本領,又在九邊從軍多年,本是騎兵千總,又跟了自己快兩年,學到了許多本事,所以把新城交給張燦,王信并不擔心。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為了讓新城盡快穩定下來,所以張燦留在此地。”
王信交代完,再看向湯平。
湯平本是礦工出身,帶軍經驗不如張燦豐富,對騎兵的了解也不如張燦,又跟隨自己學了鴛鴦陣,乃至于帶領炮兵,最為合適鎮守威遠關。
“以后修建幾十門新式大炮,由你守著威遠關,任誰也破不了。”
在自己的計劃之中,趙雍負責雁門關,內外齊活,就算自己不在了,大同西部也出不了亂子。
湯平忍不住問道:“我們都走了,將軍怎么辦?”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你們這些人不走,下面的人如何出頭。”王信故意說道。
自己也算是向大周輸送人才了。
“為兄弟們讓路倒是無所謂,可我還是想要跟著將軍。”獨當一面多累,看在眼里的湯平,從心底里不想要離開,哪怕是將軍所言,打算想辦法為自己升官也不在乎。
聽到湯平的話,王信感到欣慰。
倒不是湯平的忠心,而是自己終于帶出了一支與眾不同,做事風格特異的集體,幾人是集體,人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集體也屬于大家。
誰不想升官?誰不想發財?
可在湯平看來,集體的利益遠大于單獨個人的利益,因為集體屬于他的,他也屬于集體,集體的利益更大,他的利益才更大,所以湯平處處為集體考慮。
這也是自己帶的好頭,自己一片公心。
不能自己全是私心,卻要求手下們對自己一片公心,這樣想的人,最后得到的只有背叛,自己向來做事底子足,包括這次建造新城,自己毫不擔憂,就是因為利益不只是自己的。
“將軍,薛家的薛巖東家來了。”
一名親衛進來稟報,又說道:“帶著他的公子和小姐,已經到了營地。”
王信得知,準備親自出去迎接,對張燦和湯平交代道:“你們自己好好想一想,日后要怎么做,想清楚了再來和我說一說,我給你們把把關。”
張燦和湯平起身,看著王信離開。
王信跟著親衛,很快見到了等待的薛巖一家人,第一眼看到薛寶琴,小姑娘又大了一歲,比起小時候的嬰兒肥,竟瘦了些許。
“薛東家,辛苦了。”
王信熱情的拱手,薛巖對自己的幫助很大,有了他的出面,省了自己很多的精力和麻煩,靠自己的能力去濠鏡買佛郎機,乃至尋找工匠,絕不是輕易能做到的事。
“客氣了,都是自己人。”薛巖高興的笑道。
一句自己人,說明薛巖對自己的態度變了很多,王信點點頭,回報似的看向薛蝌,打量了一眼,隨后笑道:“薛蝌個頭又高了。”
薛蝌已經十五歲了。
古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在古人的眼里,十五歲是開始學藝,承擔起家族責任的關鍵年齡。
薛巖語重心長的說道:“光讀書容易讀成書呆子,行千里路同樣重要。”
薛蝌是薛巖的獨子,未來繼承薛巖的事業,相比較科舉,薛巖更看重薛蝌的能力,這也是薛家在四大家里的定位,掌握錢袋子。
王信了然,提議道:“如果薛東家不嫌棄,不如讓薛蝌留下來,幫我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