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甫的確很聰明。
算計厲害。
王信也承認,科舉一道上,自己肯定不是張吉甫的對手,考試考不過他。
但是張吉甫在科舉一道上厲害,不代表在其他道路上同樣厲害。
有的人搞發明厲害,有的人做生意厲害,有的人力氣大,有的人能吃苦,有的人情感強有的人會打仗!
王信認為自己會打仗。
不提自己的天賦如何,光自己掌握的軍事信息就碾壓這個時代。
不同于工業文明。
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不是發明幾個技術就可以,屬于全社會的進步。
靠個人很難推動,王信不認為自己有這么大本事。反而軍事上簡單些,一是一,二是二,自己又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合起來遠遠大于一加一的效果。
如果自己所料不差,在軍事的謀劃上,張吉甫就失敗了。
所以幾位郡王不但沒有被壓下去,反而還活的好好地,那么在遼東的失敗,以及張吉甫如今改變方向,把精力主要放在京營的爭奪上,那么邊地怎么辦?
東南靠海,如今沒有外敵。
西部是高原,沒有獨立的條件,必須依附內地,所以無論明也好,清也好,西部都比較服帖,大周也是如此。
東北有東平郡王。
西北有西寧郡王。
西南有南安郡王。
這些地盤是他們自己的,面對外敵入侵,他們比朝廷都會上心,除非實力遠不如敵人,目前而言,危難還不是最急迫的。
那么北部胡人的威脅就迫在眉睫。
遼東的失敗,大大拖累了張吉甫的腳步,讓他又無法抽出精力,只能指望張文錦,但是張吉甫真敢放心張文錦?
王信將心里的不滿壓下。
“大同那邊不出麻煩,閣老就可以放心收拾京營,否則大同那邊胡人生亂,下官斗膽,請問閣老打算怎么辦?”
“胡人想要統一,并不簡單。”
張吉甫沒有在意王信的態度,認真對待,仿佛把王信當做一個同輩,比起兩者身份上的差距,實在是令人驚訝。
王信搖了搖頭。
“閣老料錯了,下官不這么認為,與閣老的預料相反,下官認為胡人很容易統一。”
不等張吉甫反駁,王信連忙說道:“有一就有二,關外有大元的前車之鑒,所以對一統有清晰的認知,重要的是生胡散亂,而歐彥虎實力強大,多年來的準備,生胡各部絕不是對手,種種有利條件,只要歐彥虎用不了三年就能一統生胡。”
王信并沒有胡說八道。
這是歷史上發生的。
大明封鎖草原兩百多年,物資上的窘迫并不是致命一擊,關鍵是沒有了中原的文化和制度等各方面的輸出,草原淪為了三流勢力。
東部蒙古因為夾在后金與大明的戰爭之中,受到兩邊的拉攏和打壓,反而吸取了不少的經驗。
可河套地區等草原勢力反而銷聲匿跡,連水花都沒濺起來。
歐彥虎在河套地區吸取大周的長處,養精蓄銳多年,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出手果斷狠辣。
如此梟雄,不應該小覷。
聽完王信的解釋,張吉甫沉思起來。
并沒有擔心王信信口開河。
王信如果敢騙自己,自己會讓他付出代價,王信是聰明人,以他的人品,也不會犯低級錯誤,那么如他所言,歐彥虎的確需要重視。
“張文錦向朝廷遞了奏疏,請調五十萬兩銀子修建六堡,并且透露有你的主意,所謂螃蟹戰術?”
張吉甫問道。
看來張吉甫還是希望張文錦能控制住局勢。
不過也能理解。
文官當然希望文官掌控一切,最后打仗的事情,也由文官控制,這并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人性使然,誰成為文官,誰都會希望如此的。
猶如上岸前和上岸后,明明是同個人,對岸上的態度卻會發生改變,從批評變成有本事你也來考上。
王信沒有在意,張吉甫沒有直接拒絕自己,說明他內心在猶豫。
這樣的人竟然在猶豫,更說明自己的希望很大,只需要加大一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