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嚴中正,你們有人應該認得他,是我從京營要來的。”
王信向眾人介紹。
大家看到了嚴中正。
張燦認識他,向他打了個招呼,嚴中正回以笑容,然后向眾人拱了拱手,表現的十分的低調。
趙雍顧不上其他,連忙說出自己的顧慮。
“兵冊上雖然是九千民兵,可實際才五六千,還缺三四千人,指望各地官府補齊缺口,恐怕要耽誤一年,能不能從本地招募?”
從本土招募,那就是遼人守遼土。
自己倒是想。
王信搖了搖頭:“我們大同西軍是從大同鎮分出來的,多少影響了別人的利益,想要讓張文錦松口,他不會幫忙擔責的。”
趙雍聽聞后,沒有了辦法。
地方懈怠。
許多事都會拖延。
現在天寒地凍,災民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多。
不是沒有人,而是沒有合規的章程,如果能招募災民,上面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自己想出的,唯一可行的法子。
眾人你一言我一言。
都沒有太好的辦法,最后看向將軍。
嚴中正第一次參加,也是大同西軍名正言順的第一次高級會議。
感受到其中的氣氛,人人都為大同西軍出謀劃策,把大同西軍當做自己的事一樣著急,這樣的氣氛,嚴中正實在是罕見,大受感動。
難怪王將軍打仗厲害,如此上下團結,當然厲害無比。
不過王將軍下了軍令狀。
承諾三年平胡。
如果招募民兵就要浪費一年,等招募來了還要訓練,只怕這三年時間不夠用啊。
嚴中正面露遲疑。
軍令狀的事情,王將軍還沒有宣布,現在面臨如此難題,更不好說出來,否則容易影響軍心。
自己要守口如瓶。
傳出去的話,王將軍大概會誤以為自己說出去的。
嚴中正一臉嚴肅。
聽到手下們的困難,王信想了想,倒是有了個辦法,后世爛大街的招數。
“悄悄從災民中招募,頂替原來兵冊上的人。”
兵冊上有九千兵。
分散五城二關。
跑了一大半,還是年初的時候,王信催促各地補充兵源,才又恢復了一二千人。
人跑了,名字還在。
也就是頂替。
眾人越想越覺得可行。
“將軍還是將軍,吾等不及也。”趙雍笑呵呵的說道,臉上沒有了為難之色。
嚴中正也是不可思議。
頂替并不是沒有發生過,可誰會想到用來頂替民兵?
將軍的腦瓜子的確夠靈活。
“以聚眾昌的名義去招人,最好讓薛家老爺去辦,咱們不出面。”趙雍隨后說道。
“把人單獨拉到一起,不要與別人混在一起。”
眾人紛紛討論。
王信聽了聽,基本沒有問題了。
這就是環境決定。
現在隨著軍隊的人數增加,士氣已經無法達到忠心耿耿,甚至在擴兵的那段時間,掉到了忠實以下,好久才升了回來。
等軍隊人數過萬,以以往的經驗,士氣必然又會掉到忠實以下。
不過隨著自己升官。
參將的職位,可以看到九個屬下的狀況。
一個月看九個,每年看一次,可以綁定一百零八個,每半年看一次五十四次。
如果慎重起見。
每三個月看一次,也有二十七個。
雖然無法保證所有的軍官,但是可以時刻監督高級將領,以及對自己很重要的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