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八時,小雨。
廣豐城,東北約兩公里,第六屯殖生產隊。
一隊又一隊陸戰隊官兵和民兵從臨時營地里魚貫而出,然后排成十余個方隊,靜靜地矗立在空曠的原野上。
細雨蒙蒙,輕輕灑在士兵們的肩頭,浸濕了他們的衣甲,卻澆不滅他們眼中的戰意。
經過數日的兵力調度,新華幾乎所有的機動部隊皆匯聚于此,準備與進抵附近的西班牙登陸部隊展開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此時,被決策委員會任命為部隊總指揮官的莫天海騎著一匹還算雄健的馱馬,立于隊伍最前方。
他身披一件深灰色防雨斗篷,斗篷下隱約可見的嶄新軍服,腰間挎著一把軍刀。
他目光如炬,掃視著麾下的部隊,心中充滿了振奮與豪情。
這場戰斗,不僅是對他指揮能力的考驗,更是新華軍與西班牙人之間的一次正面對決。
莫天海手頭上的部隊有陸戰隊第一連、暫編第二連、炮兵中隊、暫編騎兵第一大隊,始興民兵第一中隊、第三中隊,廣豐民兵第一中隊、第二中隊,新寧民兵第一中隊,以及三百余印第安仆從兵,再加上一些輜重后勤人員,總兵力超過一千四百余。
軍容鼎盛,士氣高昂,士兵們的臉上寫滿了堅定和無畏。
他們知道,這一戰不僅是為了保衛家園,更是向西班牙人宣告新華強大而不屈的力量。
通過兩天不間斷的襲擾和偵查,新華軍基本摸清了西班牙登陸部隊的兵力規模和軍種配置。
可能是經歷了五千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導致西班牙部隊減員不少,使得對方登陸兵力總數不過一千二百余,而且還在海邊的臨時營地留下了一百多名士兵駐守,以至于對方能實際投入到戰斗中的兵力僅一千出頭。
更令人意外的是,西班牙部隊中超過四成士兵為印第安仆從,裝備簡陋,還沒有任何護具,持著西班牙軍中既有的制式長矛。
而根據這兩天的交火情況來看,西班牙火槍手大部分持有的也都是老式火繩槍,燧發槍數量也很少,估計不會超過四十支。
至于火炮,也不知道是因為登陸不便,還是途中遭到損壞,西班牙人僅攜帶了四門火炮,皆為3磅或者4磅的青銅小炮,火力遠遠不及新華軍的炮兵中隊。
這么兩相對比,新華軍不論是從兵力規模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都完爆于西班牙人。
士兵們手中的“31-甲式”燧發槍(還有部分民兵持有大量火繩槍改成的燧發槍),整齊排列的陸戰炮,以及騎兵中隊的鋒利馬刀,無不彰顯我新華軍的強大實力。
而且,新華軍還占據著地理之便,要是在這種情形下,還不敢與之決戰,那就太過被動了。
不,不是被動,應該是畏縮避戰了!
“我們不僅占有地理之便,還有天時之美呀!”莫天海微微抬頭看了看天空中細細的雨絲,戰勝西班牙人的信心更增幾分。
這天氣對西班牙人的火繩槍可不怎么友好呀!
“出發!”莫天海抽出指揮刀,向著西班牙人所在的方向遙遙一指。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部隊排成稍顯松散的隊列,以行軍速度不疾不徐地朝前方緩緩而去。
微風輕拂,細雨如絲,士兵們踩著泥濘的草地,在軍樂鼓點的敲擊下,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即將到來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