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沒有大量農業剩余的話,社會便沒有進步的可能,工業發展也不會隨之擴大,整個國家的基礎也不會非常穩固!”
新華決策委員會副主任李顯清在廣豐縣(今溫哥華島薩尼奇市)負責人李良的陪同下,站在一片田野旁,望著遠處忙碌的農人,語氣堅定地說道。
春風拂過,田野間傳來陣陣泥土的芬芳,春耕的繁忙景象讓他感到異常的欣慰,也讓他意識到農業發展的緊迫性。
縱觀人類歷史,你就會發現整個社會想要快速而穩定的發展,必須要確保擁有一個堅實的農業基礎。
如果,所有人僅能維持生存的最低生活水平上,苦苦掙扎在溫飽的邊緣,那么想要進行所謂的創新和科學進步,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所以,一旦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滯緩,那么社會可能會停滯不前長達十數年,乃至幾代人之久。
只有當農業生產效率達到了某個關鍵閾值,社會才會開始回到通往更多復雜性的道路上。
從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說,人口不斷增長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類頭腦,而更多的人類頭腦會更迅速地找到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人做事好商量,如是也。
若是基本的糧食安全得到高效生產方式的保障,便可以將其更多人類從艱苦的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
一個富有成效的農業系統,可以讓一個人養活好幾個人,而這些人就可以投入到其他用途。
只有當這一基本前提得到滿足,社會才可以在經濟上有所增長,在復雜度和能力上有所發展。
可以說,農業剩余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基本引擎。
李良點了點頭,恭敬地回應道:“李主任說得極是。農業是立國之本,只有糧食充足,社會才能穩定,工業和其他產業才有發展的基礎。”
他一邊說著,一邊翻開手中的記錄本,詳細匯報廣豐縣的春耕進展:“廣豐轄下的三十多個村落和屯殖點,近七萬畝耕地的春耕工作已完成大半,剩下的在四月下旬也基本可以收尾。這意味著我們開年后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項工作順利完成。”
李顯清滿意地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今年,我廣豐縣新增耕地五千六百余畝,加上前兩年開辟的萬余畝耕地陸續轉為熟地,在不發生太大的氣候災害情況下,各類糧食作物的產量保守估計也會較去年增長10%左右。”李良繼續匯報,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
然而,他的眉頭很快又皺了起來:“不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困難,極大地影響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哦?具體有哪些問題?”李顯清轉過頭看向李良。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可供農耕的牛馬數量太少。”李良嘆了口氣,“這使得新辟農田畝數不及我們的預期,還有就是春耕時間拖得太長,造成不少農作物播種進度不統一,為后期田間管理造成一定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