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闊海域,浪高可達4-6米,而群島間的狹窄水道因淺水和潮汐作用,更容易形成混亂的碎浪和旋渦。
在島嶼和陸地海岸附近,潮差也會達到驚人的7米以上,強潮汐流會讓船只瞬間失控或觸礁。
更糟糕的是,到了十月份,這片海域還會出現多霧現象,降雨更是頻繁,使得海上能見度極低,這進一步增加了船只操控駕駛的難度,稍有不慎,便會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
這要是船只失事傾覆,冰冷的海水會讓人要不了多久便會失溫而死,連等待救援的機會都沒有。
北方貿易公司旗下的諸多運輸船在往來這片海域時,一般都會竭力避開這個時節(冬季),通常都會集中于5-9月出航。
就連極為熟悉當地海況和氣候環境的海達人和茨姆錫安人,也不會選擇冬季出海,這無異于主動尋死。
正是考慮到海上航行的巨大風險,楊新民在反復斟酌后,才不得不取消了對海達人發起的軍事打擊行動。
中灣寨被襲,他最多承擔不察的責任。
可要是因為自己的沖動,貿然在冬季發起一場海上軍事打擊行動,而致船只和人員大量損失的話,那可就是嚴重的瀆職行為,會遭到公司審查,乃至嚴厲處分。
“哼,待來年春夏之交……必讓爾等血債血償!”楊新民站在船頭處,凝視著陰郁的海面,低聲自語。
9月27日,“平昌號”駛離窄窄的峽灣后,在強勁的西北季風加持下,迅疾地朝南方飛馳而去,在海面上留下一道白色的水紋。
——
當清晨的陽光穿出云層,將萬道金光灑向大地時,北屯堡(今溫哥華島哈迪港)的碼頭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這座始建于1635年的拓殖點,經過兩年的建設,如今已發展成擁有三百多人的繁榮小鎮,更是成為北方貿易公司向北拓殖的重要前沿基地。
碼頭上,幾艘單桅帆船正緩緩靠岸,水手們吆喝著將一捆捆皮毛和干貨卸下。
岸邊新建的倉庫一字排開,穿著粗布衣衫的勞工們推著獨輪車,在夯實的土路上來回穿梭。
倉庫的屋頂上,幾面繡著北方貿易公司徽記的旗幟在海風中獵獵作響。
鎮子外圍,新開墾的農田沿著平緩的山坡延伸。
整齊的田壟間,幾個農人正彎腰在菜畦間勞作,他們種植的卷心菜和胡蘿卜長勢喜人。
更遠處,幾縷炊煙從原木搭建的農舍煙囪中裊裊升起,為這幅拓荒畫卷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
隨著太陽升高,碼頭的喧囂愈發熱烈。
忙完秋收的居民們支起了攤位,叫賣著新鮮的蔬菜和貝類。
鎮子里的鐵匠鋪傳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忙著修補農人損壞的農具和盛具。
幾個土著孩童追逐著從倉庫溜出來的老鼠,嬉笑聲在晨光中格外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