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說位于前方的靖遠堡、南平堡、通遠堡(今長灘港)、西陵堡(今蒙特雷市)等沿海據點串起了新洲共和國對西戰爭漫長而穩定的物資補給線,那么渝州城(今舊金山),便是這條補給線的“脈沖點”,成為這場戰爭中最不可或缺的后勤中樞。
永寧灣內,桅桿如林,帆影蔽日。
原本寧靜的海灣,此刻被無數的船只填滿。
各式各樣的船舶擠滿了泊位,從大型遠洋運輸船到小巧的沿海駁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擴建后的棧橋旁,隨著波浪輕輕起伏。
那艘新華鎮國神艦“破浪號”威風凜凜正停泊在新擴建的棧橋旁,仿佛在無聲地宣示著新洲共和國的海上實力。
來自本土的“捷運-9”號、“捷運-10”號兩艘運輸船剛卸完滿倉的小麥和玉米,空出的貨艙又立刻被移民拓殖部的官員征用,準備裝載新的一批青壯移民送往南方拓殖點。
不遠處,隸屬于美洲貿易公司的“祈運-3”號船正小心翼翼地靠岸,吃水極深,顯然滿載著從南平中轉來的緊要物資。
海灣沿岸,已然面目全非。
曾經的荒灘和灌木叢被一座座新建的倉庫所取代,像是一片突兀而起的灰色森林。
每一座倉庫前都人流不息,力夫們推著獨輪車,喊著低沉的號子,將一袋袋糧食、一箱箱軍械有條不紊運進運出。
空氣中混雜著咸腥的海風、干燥的谷物味、腌漬的鮭魚,以及新鮮木材的清香。
“快!三號庫的腌制鮭魚再清點一遍!明天八點必須裝船發往南平堡!”物資調撥主事穆天佑沙啞的嗓子已經冒煙,手中拿著調撥清單朝庫房內大聲呼喊著,額頭上的汗珠也顧不上擦。
“移民部的人呢?說好今天調一百人去修船所幫忙!負責人呢?!”一名軍官模樣的人站在一堆纜繩上,焦急地四處張望,顯得頗為急躁。
臨時征調來的新移民們,大多還穿著從本土發放的粗布衣裳,臉上帶著初到陌生之地的茫然與疲憊。
他們被各級官吏像擺布棋子一樣分派到各個崗位:身體強壯的去了碼頭裝卸貨物,稍有手藝的被塞進修船所或各個工坊,粗通文字的則被安排協助文書工作,處理雪片般的調撥單據。
在碼頭東側的海岸邊,一座簡陋卻功能齊全的修船所已然投入運轉。
鋸木聲,錘擊聲、拉鋸聲晝夜不息。
新鋪設的滑道上,一艘隸屬南方海上運輸公司旗下的運輸船正被粗大的繩索緩緩拖入維修船塢,它的水線下方有一道觸目驚心的破口,顯然是經歷了一場可怕的海難,然后僥幸駛回渝州港。
從啟明造船廠、宣漢造船廠抽調而來的工匠們正圍著它,評估具體損傷,探討維修方案。
修船所的負責人,原啟明造船廠高級匠作葛振海,正對著幾個戰戰兢兢的年輕學徒咆哮:“補強肋材要用烘烤過的白櫟木!跟你們說了多少次!濕木料一下水就會變形!你想讓咱們的船在風浪里散架嗎?”
在渝州城的南側,一座規模宏大的長條形建筑剛剛完工,門匾上掛著一副牌子,上書“渝州醫院”。
這座能容納兩百五十張病床的醫院,是在原渝州衛生所的基礎上進行擴建的,并以最短時間建成并投入使用。
雖然整座醫院尚未進行精細裝修,稍顯粗陋,但各個功能區卻已完善,設有診療區、重傷病房、輕傷休養區以及用石灰反復噴灑過的病疫隔離區。
此刻,已有數十名因各種疾病或水土不服而送來的船員和官兵在此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