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9月28日的清晨,天色大亮,位于東平縣始興城(今維多利亞港)的東平罐頭食品廠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廠區里,工人們身著統一的粗布工裝,有的正忙著搬運一桶桶新鮮的鯨肉和鮭魚,有的則在灌裝區有條不紊地進行灌裝、密封作業。
車間里蒸汽氤氳,空氣中更是彌漫著濃郁而復雜的肉香與海魚的氣息。
陳阿秀是這家罐頭食品廠的一名“老”工人,今年三十出頭,臉上帶著常年勞作留下的風霜。
她熟練地系好圍裙,戴上袖套,將一頭烏發仔細地塞進工帽里。
十幾年前,罐頭廠剛剛建立不久,她便進了廠子,成為一名灌裝工人。
憑借著踏實肯干的勁頭,從最初的食材預處理工,到如今灌裝車間里技術嫻熟的老手,每月都可以領到四五塊錢的薪酬。
當然,若是工廠里活計多的話,也會有額外的獎金,一塊到三塊不等,比起曾經在大明食不果腹的悲慘日子,不啻為天壤之別。
陳阿秀雖然沒讀過書,但廠里經常安排的知識和技術培訓,卻是經常參加,多年前也上過識字掃盲班,在這時代已算是個頗有見識的女子。
“阿秀姐,你看那邊,怎么來了幾輛陌生的馬車?”旁邊的年輕女工李翠琴湊過來,指著廠區門口說道:“咱們廠長都親自過去迎接,還有許多警察護衛,怕是來了政府官人視察!”
李翠琴小學畢業后,就沒有繼續讀書,在家里幫著父母做了幾年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待滿十六歲后,就進了廠。
可能是年紀輕,她對廠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而且在新華較為寬松的社會氛圍下,性格也顯得十分活潑。
“哦,可能吧。”陳阿秀回頭望了一眼,并不以為意,“自打仗以來,咱們廠子就經常有官人來視察,還有許多軍官不時來瞧瞧我們的生產情況,沒啥稀奇的。”
“呀,他們要進車間了。”李翠琴低呼一聲,“這車間里到處都是肉末魚腥,可莫要沾到他們身上了……”
“人家官人既然敢進來,估摸著就根本不介意這些。”陳阿秀笑了笑,“我記得小時候,還看見那些委員老爺親自下地干農活、在工廠擺弄機器呢!”
“真的呀!”李翠琴有些不信。
她長這么大,見過最大的官人也就是鄉長。
像決策委員會“老爺”這種國家最高領導層,那可沒什么機緣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