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城外數千漢軍云集,其中起碼一半才來又走,當著宜昌城的面坐船沿江往西。
他們是去看看歸州情況,要是有白蓮教的亂軍就清理掉,沒有白蓮教那就把歸州也順手奪下來,肯定是不能放棄這些沿江的戰略要地。
漢軍已經不把宜昌城放在眼里,雖然宜昌城在白蓮教圍攻下堅持了兩年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此城已經守不了多久。
“反賊在做什么”
董柏瀚趴在城頭上觀察,就見到漢軍也不知道做了什么,許多城外游散的饑民,都在往漢軍那里聚集。
過不多久,董柏瀚明白了,也更沉默了。
他看到漢軍居然在給饑民施粥,城外的漢軍仿佛賑災的官兵一樣,正在把饑民弄成一組組隊列,給他們排隊施粥。
身邊的心腹文吏說道:“太爺,咱們降了吧!這反賊似乎不像其他反賊那么壞,太爺若是能降了,也不必害怕反賊的清算。”
董柏瀚聞言頓時大怒:“本官怕什么本官一沒貪污,二未害民,反賊憑什么清算本官”
這話說完,那心腹文吏也不講話了。
這位董知縣確實是一沒貪污,二沒害民,但那是因為他是新來的,還是附郭知縣,沒太多權力去搞這些動靜。
再加上白蓮教的禍亂,宜昌城都變成了孤城,他忙著鼓舞組織守城都快累得半死,哪還有功夫去盤剝虐害百姓。
正因如此,城里的大戶才會想要邀請這位縣令,跟他們一起從賊,他的心腹文吏也能大著膽子勸他投降。
好歹也算是半個“好官”了,雖然是形勢所迫,但在這大清官場的黑染缸下,難得見到個沒那么黑的,已經算是難能可貴。
董柏瀚正要移步去城樓看看,就見到漢軍陣地忽然跑來一騎。
那騎兵沖至城下幾十步,從懷里掏出一張紙,逐字逐句喊道:“城上的人都聽著,我們是漢王麾下第二師的漢軍,此來只為和平拿下宜昌府城。”
“漢王王命詔書在此:
宜昌府城若愿意投降,其中大小官吏、士民百姓皆可既往不咎,予以赦免。爾等已經守城兩年多,抵抗白蓮教亂軍兩年,不應該再繼續打下去,徒耗人命了。漢軍不是白蓮教,漢王只為反清復漢,推翻偽清,為天下萬民都能謀求一份活路!”
說完,將詔書來回揮舞,大喊著讓城頭的清兵來取上去看看。
董柏瀚還沒下令,還真就有清兵自作主張,放下籮筐把詔書吊了上去。
這些清兵大多來自城中募兵,還有大戶們的出人,里面多數不識字,卻也有幾個識字的,還有幾個聞訊趕來的文吏。
接過了詔書,就見里面字體寫得十分端正(秘書官代筆草擬),內容跟那騎兵念的差不多,倒是信紙中央有一方紅色大印。
上面的字體幾個文吏都沒怎么認出來,還是董柏瀚過來了,接過詔書掃看兩眼,瞬間瞪大了眼睛:“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受什么天還有什么永昌”
“這都沒聽清,我聽清了,好像是什么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啥意思啊”
“等等,這幾個字我好像聽我大外甥說過,據說好像是給皇上用的。”
“給皇上用的這反賊也能用,不怕遭天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