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錦就這么被兩個漢兵拖下去,開始還在求饒大呼冤枉,到后頭就變成了謾罵。
不止謾罵徐敏文,還謾罵聶宇這個漢王,連投降不殺的規矩都不懂。
投降不殺
笑話,真要是投降不殺,那些被你坑死的百姓又找誰伸冤去
抓了知府,余下的官吏也不能放過,漢軍現在的政策,就是寧缺毋濫,投降官吏要是沒啥劣跡,可以視情況留用,有劣跡的全部該怎么判怎么判。
最早投降漢軍的那一批官吏,反倒是運氣最好的,只是被卸了官職,各自回家種地去了。
少數作惡多端的,才被拉出去公審清算,砍了腦袋或是送去礦山服刑。
公審沒有持續幾天,丁云錦的腦袋就被送至永州瑤部趙余年的手上。
有了前知府的腦袋做見面禮,這被迫起事的趙余年,對漢軍抵觸明顯減輕了不少。
總算是愿意讓漢軍的分田官,進入他們控制的部分地區,主持當地漢民的分田,以及組建農民公會,同時分田官也帶去了鹽、茶葉、鐵鍋等各種生活物資。
這幾樣可都是硬通貨,尤其瑤部義軍自起事以來,他們的食鹽供應就被偽清強行掐斷。
這很正常,連漢軍的食鹽渠道都被偽清封鎖,要不是聶宇有商城提供現代精鹽,怕是早都先被食鹽問題整的財政崩盤了。
瑤部義軍之所以打不下來永州府城,一方面是他們兵力不精,不擅長攻城略地,另方面就是鹽的短缺讓他們沒辦法一直圍城打仗,只能跟永州府城維持僵持。
現在好了,漢軍一來,就先解決了他們的食鹽短缺問題,也讓瑤部百姓對漢軍的印象愈發變好起來。
隨之帶來的好處就是,漢軍的分田官還是去不了瑤部的核心寨子,但農民公會卻是可以前往新田、寧遠這些瑤人控制的縣城,去買賣交易貨物,販運廉價食鹽了。
一來二去,農民公會很快就與這些同樣苦哈哈的瑤部百姓打成了一片,來回往返買賣交易的時候,順便就把漢軍的田政、對少族百姓的政策態度也都講了出來。
田政不多說了,分田予民,讓百姓有地可耕。
對少族百姓的政策態度,那是漢王新提出來的,也是對前面湘西苗部政策的補充完善,擴展了瑤部在內的所有少族百姓。
具體就四句話:
第一,大漢會幫他們蓋學校,普及識字教育。
第二,鼓勵各部百姓走出山寨,落戶為民。愿意下山落戶的,給予百姓戶籍,不愿意下山落戶的,給予山民戶籍。
百姓戶籍的,可以正常分田減稅,跟漢民百姓一樣。
山民戶籍的,不享受這些待遇,甚至與外界交易也要受到官府管控限制。
第三,對百姓戶籍的各部少民,進行建置村鎮,允許各部自行選任村長、鎮長,但分田官、農民公會需要大漢任免許可。
第四,各部百姓應該遵守大漢的律法制度,不得違背。
簡單總結,差不多就是在搞半自治區的狀態,不這么搞不太行,因為漢軍再強大,也是肯定對付不了無窮無盡的各部山民游擊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