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幾乎立刻起身,對著聶宇就是深鞠一躬:“偉大的東方漢王陛下,您真是慷慨,比之老邁愚味的清國皇帝,實在慷慨了太多!”
聶宇搖了搖頭:“孤不是什么慷慨之人,最多未來幾年以內,這南中國都會是我大漢的,所以你們想要孤能夠開放沿海的通商貿易,那就先遵守孤的規矩,還有拿出足夠的誠意。”
亨利說道:“偉大的漢王陛下,請您放心,只要能夠開放沿海通商,允許英國的商人自由貿易,我可以回去勸說公司,對您的軍隊進行資助,讓您能夠早日掌控這個國家。”
好傢伙,這是真爽快啊!
聶宇還什么條件都沒答應,亨利就已經準備要勸說東印度公司,主動介入這場戰爭了。
歷史上實際也差不多,太平天國只占了東南半片,地盤甚至不如大漢現在的大。英國人都敢去找太平天國談判,愿意支持太平天國推翻滿清,只要事成之后平分中國。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出手,可能要的沒那么多。畢竟鴉片戰爭還沒爆發,英國人還不確定滿清外強中乾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條件什么的還很保守。
雖然這個保守的條件也已經相當過分,乾隆拒絕開放通商,有閉關鎖國的目的,也有馬戛爾尼實在貪得無厭,給出的要求完全就是《南京條約》的翻版,區別就是少了戰爭賠款。
亨利主動提出,可以勸說東印度公司資助大漢,那真不是在吹牛。
能跑到遠東來做生意,甚至賠本了都還沒跳海,明顯家底和背景不一般,跟公司的高層有關係也是理所當然。
至於能不能成功
大概率應該會成功,因為東印度公司撐不住了。
就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英國打輸了的第二年,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英國政府首次對東印度公司開刀放血。
先是宣布東印度公司的一切戰爭行為及買賣行為,必須遵從政府和王室的意志,而非是公司自己的意志。
這讓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委員會激烈反對,因為這等於剝奪了東印度公司原本具備的戰爭權和自由貿易權,今后打仗殖民都需要獲得政府和王室許可,這讓公司的股東難以接受。
然后,反對無效,英國政府派去殖民大臣,對東印度公司進行監管控制。
此后,又隔幾年簽發一道法案,持續削弱東印度公司,擴大殖民總督的權利。
可以說,時代在變化,世界格局也在變化,東印度公司這種舊時代的產物,已經走向了它的末路。
就拿東印度公司的大本營,印度殖民地來說,印度總督現在已經可以不顧公司委員會的決策,強行發動或停止戰爭,這在曾經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為了解決公司的困境,重新拿回被政府收走的權利,東印度公司這才策劃了之前的馬戛爾尼訪華。
期望能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打開貿易渠道,讓公司的財政重新收支平衡,再用賺到的真金白銀維續賄賂內閣議會。
可惜,馬戛爾尼的訪華失敗,讓東印度公司的處境雪上加霜。
要是這時候大漢能擺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肯定不會拒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