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后,王室再度簽發《皮特法案》,重申限制公司實權。
又是兩年后,《1786年法案》簽發,總督權力擴大,可以不用顧忌公司決斷。
就連公司在國會的說客,都已經不幫公司說話。
總督正在逐步蠶食公司的權力和財產,公司不斷為王室擴大殖民地,但換來的就是公司財政愈發崩壞。
光是鎮壓龐大的殖民地,還有駐扎維穩軍隊,就已經掏空了公司的財庫,公司的資金煉已經瀕臨崩潰。
中國皇帝就是東印度公司最后的希望,只要能跟中國皇帝達成合作,公司就能作為簽約人和中間斡旋人,謀取最大利益,甚至讓公司重新為王室執掌控制海外殖民地,再度續簽一百年的公司條約。
英國使團知道了今天是中國皇帝的典禮,當下跟鴻臚寺官員請示,要求以外藩身份隨行參觀。
不是為了收集情報,純粹就是想看看東方大國,他們的軍隊到底是什么樣的
鴻臚寺官員經過層層上報,最終得到允許,帶領英國使團登上城墻圍觀。
城墻上,已經快站不下人了。
亨利、埃德蒙德他們上來的時候,下方的隊伍已經陸續入場完畢,統一站成了筆挺整齊的方陣。
埃德蒙德當下點評道:“不錯的軍隊,中國的士兵,他們站的方陣非常整齊,簡直比國王的近衛軍都要整齊。”
彼時的歐洲各國,國王都有自己的近衛局建制,這些歐洲國王會挑選軍隊中最雄壯、最守紀律、形象最好的士兵充當近衛精銳力量。
但實際上,因為近衛軍的選拔條件苛刻,又不看戰績實力,所以這樣選拔出來的近衛軍編制,基本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
只有拿破崙算是另類,他的近衛軍只要忠誠勇猛的精銳,所以法國近衛軍戰力也是當時的歐洲第一。
這也是拿破崙能打的歐洲親戚哭爹喊娘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且彼時的法國人,同樣也是歐洲第一個擁有真正意義上常備軍的殖民大國。
法國之前,歐洲長期都是僱傭兵制度和軍官貴族化,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歐洲之前的戰爭,一直都是“有限戰爭”。
什么叫“有限戰爭”
就是打仗的最終目的,還是以保存實力為主,而不是殲滅敵人。甚至往往為了保存實力,不讓軍隊出現混亂,明明已經取得了戰爭勝利,但還是拒絕追擊潰敗敵軍,進步打大戰果。
所以,歐洲人的戰爭不但常年打的很潦草,而且總是婆婆媽媽,此起彼伏,戰爭烈度可能都不如日本“村長戰爭”來的大。
真正給歐洲人上了課的,還得是拿皇,拿皇時期的法國,軍隊已經不再是高成本的“貴族”軍隊,士兵完全成為低成本耗材,歐洲戰爭快速進入到烈度極大的“拿破崙戰爭”時代。
不過,這些都是之后的事情,今年還是1801年,拿破崙還沒有稱帝,依舊還是法國的終身執政。
所以各國軍隊,還是停留在18世紀的舊日時代,雖然有了常備軍制度,但軍隊總體還沒從僱傭兵制度和舊軍官貴族轉變回來。
放在英國使團的眼里,這些大漢的職業軍隊,確實足夠讓他們驚嘆了。
亨利忍不住問及身邊陪同監督的鴻臚寺官員陸鴻諭:“陸,這些參與的軍隊,應該都是中國皇帝的近衛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