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雖然很熟練,但是真不敢說,在陳寒的那種織布機下,還能拼得過速度。
而陳寒也很快地將自己這兩天搞出來的零部件拿了出來。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可以把飛梭放在其中的,已經經過了豬油涂抹內壁,使整個卡槽非常地滑,而且兩端都有簡單制作的彈簧,用來將飛梭給卡在其中的裝置。
陳寒把飛梭裝置給設置好,就成了英國1777年左右的織布機。
之后在邊上演示了一次。
他雖然沒有那么嫻熟的技巧,但是當那大娘看到陳寒一只手拉動飛梭,使飛梭帶著緯線來回的穿梭,腳踩在踏板上,控制提經。
另一只手則可以扣動筘架,將已經和經線交織在一起的緯線筘實的。
而且真的可以實現兩只手同時協作。
卡槽內,飛梭固定在了其中,不回左右上下的偏移,緯線也能很順利地交織在經線上。
并且來回的非常迅捷的之時。
驚訝的長大了嘴巴。
陳寒的速度不快,甚至顯得有點笨拙。
但是她這一輩子都在跟紡織打交道。
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枯燥無味地坐在紡織機上面織布。
可是她光是看著飛梭,在陳寒這個生手的手上不停地來回穿梭的這個過程,就明白,如此快速的穿緯速度,就已經打敗了絕大多數手藝高超的熟手。
眼見如此那大娘滿臉的震驚,接著發出了驚呼:“這也太快了吧!”
的確是非常快,因為這是一七七七年才發明的飛梭。
飛梭的發明,和珍妮紡紗機一起,共同構造了紡織業的繁榮。
事實上,正是因為飛梭的發明,導致織布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促進了對紗線的需求提升。
這才使珍妮紡紗機應運而生。
所以是先有了飛梭才有了珍妮紡紗機,這是相輔相成。
這是技術革新相互的需要。
紡織業之所以能夠誕生出如此多發明,就是因為它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
陳寒之所以覺得在大明王朝有一定的工業革命的基礎。
正是因為相較于三百多年之后的,一七七七年英國的紡織業的繁榮而言。
大明王朝現在的紡織業就已經到達了技術的巔峰。
特別是多綜多躡織布機更是技術的巔峰。
但是從東漢開始有了提花機和多綜多躡織布機之后,一直到元朝的黃道婆才又在技術上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這當中可是經過了差不多一千多年,而一直到清朝,再也沒有在紡織技術上面的提高。
唯一的就是在清朝末年,被人家英國以非常廉價的機織棉布打破了市場,才終于是反省過來。
可是那時候技術相較于西方,已經非常之落后。
如今陳寒在明朝初年提前了三百多年,將飛梭給運用了出來,這當中的意義之大,能改變王朝的命運……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