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只能是無奈的進去。
他的確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他進去了之后就帶著自己的學生,準備找到地方來燒制玻璃。
要燒制比較好的玻璃要用的材料有精純的石英、草木灰和石灰巖。
而石英礦哪里比較多,江蘇是古代重要的石英石產地之一,尤其是南京和宜興,剛好就是明朝的京城。
想想也知道了,長江邊上可不就砂子多。
草木灰就是草燒成的灰,過濾之后,就得到了碳酸鉀。
石灰巖更是哪里都是。
燒玻璃的材料都很容易尋找,但其實難的就是這個探索的過程。
一開始燒玻璃用的是沙子,就是二氧化硅,加上鹽堿湖地帶才能得到的碳酸鈉來燒制,成本高昂,而且地域限制比較多,成為了珍寶一類的奢侈品。
而在中國的話,碳酸鈉的來源主要來自內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的鹽堿湖。
目前來說還是遠水救不了近渴。
而且即便是使用了碳酸鈉,燒制出來的玻璃也不透光,不實用,而且成本太高,只能當作奢侈的裝飾品,裝飾在大教堂的窗戶上。
后來羅馬人用精純的石英石代替沙子,燒制出了更加透亮的玻璃。
又經過古代德國人尋找到了用草木灰形成的碳酸鉀代替碳酸鈉的方法,從而讓成本大大降低。
這才使玻璃從奢侈品,慢慢變成了平民百姓家也能用得起的普通品。
陳寒到了學院,等學生們上完了基礎課程之后,陳寒帶著學生們出了學院。
直接是稟報了宮廷,說是要帶學生到內宮監設立的為皇家燒制琉璃瓦、青簾等貢品的外廠借用工坊,來燒制玻璃。
所謂青簾是何物呢?
宮廷使用的青簾,是一種特殊的簾子,通常是由無色透明的琉璃料制成,加入氧化鈷作為著色劑,熔煉出藍色琉璃料。
用這樣的琉璃料,制成像筷子一樣粗細的,像結了冰的湖水一樣湛藍和晶瑩的條形水珠,再把它穿成珠簾。
這種青簾主要用于皇家的郊壇、清廟、祭天和祭祖的地方,以彰顯皇家的至高無上和與民間的水火不相容。
在古代帝王的尚青文化影響下,青簾成為了宮廷中一種高雅而拒百姓于千里之外的裝飾品。
制作琉璃的工藝在中國漢代就開始,到了明朝技術已經非常的純熟。
不過要說明的是,琉璃和玻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雖然它們性質差不多。
但是琉璃通常透光性不強、硬度不夠,只能當作裝飾品。
最主要的是材料不同。
琉璃的主要材料是天然水晶,由于開采難度大、稀少,所以琉璃一直都是與珠寶、翡翠同等級,甚至更貴重的奢侈品。
然而玻璃,呵呵……那就太普通了點。
不過燒制的過程和用到的研磨工具,那是異曲同工的。
所以當陳寒在現代社會的時候,看到制作琉璃這種如此高難度的技藝都如此純熟,為什么就不能搞出玻璃來呢?
后來才了解到,其實是因為原材料碳酸鈉的關系。
玻璃一開始的制作材料里,碳酸鈉是主要的材料。
但在中國,碳酸鈉的出產主要集中在西北的青藏、內蒙、甘肅、新疆一帶。
那里是古代漢人很少涉足之地,所以也就無法獲取原材料。
草木灰代替碳酸鈉的技術發現的又太晚,所以讓中國遺憾地錯過了這一物件。
陳寒來到了內宮監外廠,燒制琉璃的工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