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像大內義弘這樣靠走私買賣起家的很明白,曾經在大明王朝那邊犯下了多少罪孽。
不僅僅是大明王朝,就連之前的元朝他們都去招惹過。
在那里燒殺搶掠,做下了許多的孽,會被人家報復,那是應該。
所以他反應過來的第一時間居然不是要去憤怒而是驚訝,為何呢?
他一直都記得忽必烈,曾經兩次東征倭奴不成功。
也記得在大明剛剛開國之時的那些事。
所以他們的記憶里邊一直都有,只有我們派出去的倭寇能夠順著風到達他大明,然后在那里燒殺搶掠。
而從來就沒有大明的軍隊,能夠突然之間神兵天降一般的來到自己的土地之上,進行進攻的。
他在驚訝過后,就聽到有手下喊了起來。
“家督大人,必須得回擊,一定得回擊。”
“可是有人也說到明國國力強盛,咱們能對付得了嗎?”
有人回:“看伱就不知道,明國雖然強大,但他們的水師能力相當之弱,這一次能夠漂洋過海來到咱們石見國,可能就是運氣好。
再者如果我們不出擊的話,他們就會小看他們,其余的大名會怎么看大內氏,咱們還怎么去統治他們?”
大內義弘聽了之后話也覺得有道理,如果這一次不反擊,那將會遺憾無窮。
又聽到剛才的大臣分析,“他們漂洋過海,這一次能夠作戰勝利無非是打了咱們一個措手不及。
咱們只需要稍微調整,便能將他們給擊敗。
須知在他們的洪武三年之時,他們的使者到達倭奴卻被斬殺,他們連個屁都不敢放。
由此可見,即便是在他們最為強盛之時,也未能對咱們進行反擊,更遑論現在,說不定他們也只不過是強弩之末。
再則,咱們借這一次與明國軍隊作戰,也能回應他足利義滿,即便他之前不相信咱們是真的遇到了敵人,現在戰爭一開,他也能明白他們沒有欺騙。
這不剛好給足利義滿一個交代?”
大內義弘聽了之后連連點頭,而那名大臣卻還在說:“第三個,如果咱們大內氏的大軍連強大的明國軍隊都給打敗了,那在中國地方這一片,即便還有山名氏能與咱們大內氏相抗衡。
他們也應該看得到咱們的實力,屆時其他的大名也必須得要靠攏咱們,這不是非常好的機會?
鑒于此,家督大人,臣想讓您立刻出兵,不僅派出咱們的精銳,更要聯系對馬島上的三千倭寇,對明軍進行兩面包夾,迅速吞掉他們,以此來彰顯咱們大內氏的強大實力。”
說到這里,下面的大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接著又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道:“家督大人,近日咱們打聽到,明國與朝鮮之間正在進行海外貿易。
而今卻又接到咱們的石見國被攻擊,二者之間或許有所聯系。”
大內義弘詢問:“此話怎講?”
那名大臣說道,“有可能是明國為了保證朝鮮國之間的貿易航線安全,所以才發動這次進攻。
而這場進攻,更能說明明國與朝鮮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必然數額巨大,若不然無需這般這大動干戈。
這對咱們來說可是個大好事。”
其他大臣紛紛詢問,“這是何意?”
那名大臣解釋,“一旦咱們這一次與明國之間的戰爭取勝,咱們便可以勝利者姿態與明國進行磋商。
迫使他們答應與咱們的合作,要不然的話,他們看到了咱們的軍力強大,必然會破壞他們的貿易航線,他們是聰明人,應該會答應。
到時咱們大內氏如果能夠一竿子將貿易直插他明國中心,那我們的貿易額度以及咱們的獲利程度,可是要比現在半買半搶來多十倍不止。”
當這個話一說出來之后,所有的大內氏的大臣個個眼睛冒金光。
現在光是在海面上做走私生意,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但還不能與真正的打開了貿易相比。
如果真能直接和明國進行貿易,直接從他們那里拿到瓷器、茶葉、絲綢,不需要經過朝鮮國的中介。
那他們賺的將比現在還要多十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