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戰爭,讓打了許多年戰的燕王朱棣,聽完了之后都覺得神奇。
不過他是一個擅長分析戰場情況的人。
和陳寒分析的一樣的是三個條件。
其實就是偷襲、身先士卒以及之前憤怒的鋪墊,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只有燕王朱棣明白能夠抓住這一點的統帥,絕對是上將之選。
所以燕王朱棣并沒有覺得,陳寒用突襲,用身先士卒以及外加一點運氣成分,來打仗的行為是荒謬的。
反倒是覺得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將帥,應當在第一時間做出來的決斷。
如果一個統率做任何決斷都猶猶豫豫,都在權衡利弊,那什么樣的戰爭都不可能打贏。
所以燕王朱棣在看向陳寒的時候,沒有像那些酸溜溜的,覺得自己的功勞被搶了的將軍一樣說一些什么,
你只是運氣好,你下次要好好反省,并不是每一次你都有這樣的運氣。
而是恭維起來:“先生,之前本王一直覺得您是一個國士無雙的文才,
可沒想到在這戰場上面您居然是能文能武,多少將領終其一生可能都沒您這樣的帶兵的經歷,
更不可能有您這樣,第一次帶兵,就能有如此大勝的境遇。
本王實在是佩服,佩服得很啊!”
陳寒此時卻沒有丁點的興奮。
因為這場戰打得雖然是勝利了。
但之前看到了那么多漢人百姓就這么被屠殺殆盡,
就這樣被焚為焦土,心中實在是沉重。
現在將這些女真畜生全部圍繞,并且將俘虜一一殺害,也只不過是為了告慰一下那些枉死的生靈而已。
所有的將領,此時都在為陳寒慶祝。
燕王朱棣說的沒有錯,有多少將領,這一輩子可能都沒有多少次,像陳寒這樣的經歷。
有一次這樣的經歷都足夠吹噓一生了。
但是陳寒的臉上并沒有多少喜悅,而是一臉的沉重。
這下大家又都不理解了。
或許這些人在戰場上面見多了這樣的場景。
一開始還能夠憤怒滿腔的怒火。
到后邊就只能麻木地接受現實,戰爭的延伸,永遠都是普通百姓承受巨大的折磨。
所以為何有句話叫做,寧做太平犬,莫當亂世人,便是如此。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野蠻。
老百姓們手無寸鐵,又是那些士兵最愿意去搶奪的。
就因為他們手無寸鐵,所以他們沒有多少反抗能力。
陳寒曾經在現代社會,只能從書本上去感受絕望,是多么令人難以接受。
可是當他來到了明朝,親眼看到這樣的場景,
親眼見到那老人家,自己被燒得半死不活,
依舊要舉著那塊寫著報仇的白色旗幟,在路邊上等待著明軍的到來。
他看到了那些被燒成了一團的老百姓的尸體。
又看到了那無助又無辜的婦女,被凌辱之后,沒有得到多少補償。
而且從此之后她這一輩子可能被毀掉。
因為沒有人會同情這女子的。
甚至反倒會覺得,伱為何不在當時就自殺?
這樣的話既保全你自己的名節,又保全了你男人的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