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方面的發展,成績也是很顯著的,
像熬鹽、制堿、硫黃等化學工業,榨油、造紙、面粉、文具等輕工業,都如同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7月底,就在陳成興帶著各部隊游走于中云山脈發財的時候,一份報告,讓他急匆匆的返回了二郎山。
“試過沒有能打多遠”陳成興看著地上架起來的迫擊炮興奮道。
經過3個月的研究,聞英終于拿出了一門60毫米迫擊炮。
而系統顯示的完成率是83%,也就是說這門迫擊炮與63式迫擊炮只有83%的相似度。
“試過了,最遠能打1400米。”聞英介紹道:
“不過因為工藝的原因,這門炮的重量比我預想的還要重,足有17公斤。
如果能有更好的機床設備,我估計還能減重三四公斤,主要是底板和支架不好進行精密加工,有不少冗余重量,為了確保安全,炮管也要略微厚一點;
而且因為沒有瞄準鏡,再加上炮管性能不夠,所以命中率會低一些。”
聞英看著這門迫擊炮一陣可惜,如果這是在太原兵工廠,她能讓這門炮的屬性發揮到極致。
“17公斤就17公斤吧,無所謂了。”陳成興擺了擺手。
三四公斤的冗余重量并不影響大局,也就是兩三發炮彈的重量罷了。
至于命中率,陳成興更無所謂,迫擊炮屬于曲射壓制類火炮,本身就基本放棄了精準點射能力。
普通的炮兵能利用它實施范圍打擊就行。
“抬上,出去打一下試試!”陳成興朝旁邊專門帶過來的迫擊炮排的戰士說道。
“是!”
兵工廠外的一處空地上,陳成興看著迫擊炮排的戰士們擺弄這門小炮。
雖說沒有瞄準鏡,但是標桿聞英還是配了2根的,這可以輔助炮手確認距離。
“和尚,你去那個山頭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人,別產生誤傷。”陳成興指著一千米外的一處山頭說道。
真正的戰斗中,作為前線步兵支援武器,小型火炮極少會在最遠距離上使用,不管是92式步兵炮還是82毫米迫擊炮,更多的是在一半距離上使用,畢竟距離越遠誤差越大。
而且這個60毫米迫擊炮,最主要的就是壓制鬼子的重機槍和擲彈筒,一千米的距離就綽綽有余。
十分鐘后,魏大勇跑了回來:“團長,山頭上沒人,就連鳥都沒有一只。”
“好,對準山頭上那棵樹,開炮。”陳成興命令道。
炮手早就用跳眼法確認了距離并調整好了炮口,聽到陳成興的命令后,把手往旁邊一伸:
“炮彈!”
“嗵”
“轟!”
這一發是試射,距離差的有點遠,炮手略微調整后,再次朝旁邊一伸手:“炮彈。”
“嗵”
“轟!”
這一發炮彈落點距離樹已經不足5米了,如果這是實戰,大樹完全在炮彈的殺傷范圍之內。
60毫米迫擊炮的炮彈,哪怕是新二團兵工廠自產的,威力沒那么大,彈片殺傷半徑也足有七八米。
“再打2炮。”陳成興說道,一發炮彈還是不能體現出什么。
“嗵”“嗵”
“轟!”“轟!”
這一次炮手用的是速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