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野司帶領四個主力縱隊抵達商都城下。
因為之前杜光廷的進攻計劃,此時商都守軍只有兩個雜牌師,共計一萬余人。
面對中野四個縱隊的兵力,守軍根本就不想留在城內送死。
第二天,正當中野部隊要進入攻擊位置的時候,突然發現,商都守軍開始棄城逃跑。
這讓原本打算圍住商都,吸引果軍機動部隊來援的計劃直接破產。
中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商都。
而商都守軍,也很快在野外被殲滅。
拿下商都后,中野繼續東進,又拿下了已經成為空城的汴梁。
果軍開局連送兩城,讓整個戰局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在開戰之前,中野就已經完成了戰役計劃所布置的任務,這使得中野、華野對彭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因為戰場態勢的突變,中央也立刻調整了中野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在接下來的決戰中,中野不再僅擔任前指和阻擊任務,而是準備直接進入戰場,與華野聯手作戰。
此時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場戰斗恐怕不再是局部的殲滅戰,而是極有可能演變為規模空前的大決戰。
華野司呤部內,看著地圖上的敵我態勢,首長也同樣感覺到了決戰的突然來臨。
并且他還敏銳的意識到,此次戰役取勝的關鍵,就在于中野和華野能否高效、流暢的配合作戰。
此時,從職位上來看,中野野司毫無疑問應該負責統籌指揮,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華野司呤在中野是副司呤。
不過首長擔心中野野司會因為中野、華野實際戰斗力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不好意思對華野發布號令。
因此首長選擇主動挑破這層窗戶紙,一封電報發到中央,表示自己愿意聽從指揮,進行完全的配合作戰。
中央自然是明白華野的意思。
第二天,中央發出電報:‘整個戰役,統一受中野野司指揮。
緊接著,中野野司回電:‘本次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中央對華野方面多直接指揮。’
這是告訴在華野,意思我們明白,會擔負起統籌指揮華野、中野配合作戰的責任。
此時中野指揮部正和d縱用著同一部大型電報機,因此野司巧妙地借用了這個現狀,稱自己‘通訊工具太弱’。
這個意思就是自己無法經常對華野下令,因此請中央多多指揮。
不過誰都知道,中央哪有空對華野的具體作戰進行指揮
因此華野的具體作戰,還是由野司自己指揮。
如此一來,各級首長心照不宣的解決了開始階段指揮的大問題。
唯一郁悶的,應該只有中野d縱的電報員,明明他有一個很好的電報機,結果成了‘通訊不暢’。
隨著東北戰場接近尾聲,第九兵團被東野全殲在遼西平原,果軍在東北的全軍覆沒已成定局。
在東北戰事的當頭棒喝之下,常瑞元瞬間清醒。
他不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開始認真考慮如何才能保住中原的果軍精銳。
這是他手上最后的精銳力量,一旦有失,就代表整個江山將要易主。
權衡利弊后,為了保住政治資本,常瑞元決定放棄易攻難守的彭城,遵循‘守江必守淮’的古訓,讓部隊退守堅固的淮河一線。
然而,此時有兩個大問題擺在老蔣面前。
第一個問題,就是彭城剿總劉經扶的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