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他派出立即一支偏師,去救援大同。
同時信中還說,朝廷讓河北州刺史趙強,緊急發運糧草過來,現已起運,不日就到雁門關了。
“呵呵,朝廷終于還是下了決策!沒有忘記大同高家,也沒有忘記我們楊家,在前線浴血奮戰啊!”
鎮北侯楊華長舒一口氣,對兩個兒子說道。
“可是父帥!朝廷不但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來支援我們雁門關,現在反而讓我們,再分兵去支援大同!
“雖說我們是距離大同最近的軍隊,不到三百里...”
“但朝廷里那些大臣,難道不知道我們守這雁門關,面對關下十數萬敵軍,這一個多月來,承受多大傷亡嗎?”
“我看他們就是故意想,削弱我們楊家定北軍,根本沒安好心...”
已經年近四十的楊國定,自從十年前,經歷大哥楊國平,因孫家的孫檜開城投降,導致兵敗父子雙雙被害。
但事后楊家不僅沒得到褒獎,反而遭遇惠宗帝不公對待,借機把大哥精心打造的麾下征北軍解散后。
他就對朝廷很是失望!
其后幾年,再親眼眼見,幾個兄弟和成年侄兒們,先后為國戰死沙場后。
對父親鎮北候面對那些文官大臣們,故意打壓楊家時,一直表現出妥協退讓的態度有些不滿
“定兒,你懂什么?”
“這些年,如果不是為父堅持把你留在身邊,鎮守這雁門關!”
“就憑你這脾氣,無論是在京城,還是由你單獨來執掌定北軍,早就被那些御史,或是監軍抓住把柄,人頭不保了...”
“想我們楊家世代忠良,幾任皇上,無不對楊家贊譽有加....”
“難道你就因遇到一些挫折,就要把這份大義,要毀在為父手中?”
楊華當然能理解兒子國定的心情,但還是忍不住訓斥道。
“二哥!我也知道這事讓人憋屈!但無論怎樣,起碼我們現在,可以名正言順派兵去大同,接應姑母他們了!”
“哎,我也就是說說而已!身為楊家男兒,保家衛國,戰死沙場,那是理所應當,但起碼朝廷....”
楊國定說到這,也說不下去了。
等情緒稍平后,他躬身向楊華請戰道:
“父帥,如上次我說得那樣,這次還是由我帶三千定北軍,去支援大同城吧!”
“自從契丹耶律平光來了之后!這段時間,他們攻勢越來越猛了,我們守軍也傷亡過萬了!”
“雁門關還是要留有足夠兵力才行!”
“二哥,這次還是由我帶兵去吧...”
楊國輝一聽,也主動請戰道。
他們都知道,現在大同城,被契丹八萬大軍團團圍困。
派出得這點兵力簡直是杯水車薪,肯本不能解圍,最多能騷擾牽制一下契丹軍。
主要目的還是希望能把高將軍一家三口,給接應出來。
“四弟!你就不要和我爭了!在我們兄弟幾人中,老七最聰明,你卻最善出謀劃策,就陪著父帥好好守關吧!”
“二哥,我...”
“好了,別說了,就這么定了!論沖鋒陷陣,我可比你強多了...”
將二哥楊國定決心已定,且對方說得也有道理,楊國輝也就默認了。
此時兩人都一起看向,正坐在上首沉默不已,不到六旬頭發已花白的父帥!
鎮北候楊華考慮會,最后下定決心道:
“定兒!這次你還是帶上五千定北軍,從西邊小路,繞過契丹大營...”
“父帥,萬萬不可!要是這樣,那雁北關上守軍壓力就太大了...”
楊國定連忙說道。
“此次前去!能有機會,偷襲成功耶律德光的大營最好!
“既然沒機會,也要盡量在城外,多強制他們一些兵力,以讓高子良能多堅守一段時間,等待朝局變化...”
"父帥,您的意思是?還是希望大同城,能堅守到朝廷派出援軍
楊國輝輕聲的問道。
楊華默默點了點頭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