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何建強提到主要有兩件事。
一件事,就是現在朝廷每年派發下來的賦稅越來越重。
百姓一家數口人辛辛苦苦種一年地,等交完這些朝廷賦稅后,最后根本就所剩無幾,生活異常艱難。
而有的百姓因交不起朝廷賦稅,被迫只能賣地,這造成民間土地兼并現象很嚴重。
一些有官身或是功名的士子,卻受到朝廷優待可以減免賦稅。
這樣一來惡性循環,手中有土地的普通百姓,身上的負擔就更重了。
“兄長,剛才提到另一件事,又是如果讓你焦心?”
劉天華聽聞何建強說到朝廷賦稅的事,他也覺得這問題很嚴重,但對此暫時也是無能為力。
只想著事后,在自己管理的那一片區域,也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哪怕是做個試驗,也要徹底消除這等隱患才好。
“哎!伯爺,如果說賦稅之事,算是久病纏身,需要朝廷做出統籌改善措施的話!”
“那這第二件事,卻是更為棘手,讓人如坐火山之口了...”
何建強聽到劉天華發問,于是嘆息一聲說道。
他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自從擔任縣令以來,本想這下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施展平身所學。
能為全縣百姓謀福利,讓他們也都能過上些好日子、吃飽飯。
但光是如何完成朝廷賦稅這一項,就讓他有些焦頭爛額。
而鄉村地方上,又都有當地的地主鄉紳把持著,他這個縣令其實能做的也不多。
雖然桃源縣的治安,現在比起以前好上太多了,公差衙役在他治理下,也不敢公然吃拿卡要了。
但全縣的百姓生活,還是依然很是艱難。
為此他還請蘇曉妹幫忙,讓劉府下面的工廠,加大招工人數,為縣城那些貧民也提供些掙錢活命的機會。
而不僅僅只由原臨和鄉,現已成為眾興新城的那一帶的百姓,跟著受益。
“哦!這又到底怎么回事?”劉天華聽聞,再次追問道。
“這事說起來,那也是相當的氣人!”
“自年初工部尚書李緬到達江南,成立蘇杭應奉局以來,他為了討陛下歡心。”
“到處搜尋奇花異石,并調派大量人手,將從太湖中打撈出來的數千、上萬斤的太湖石,運往京城。”
“這些巨石因很是笨重,所以只能走水路,要用大船從太湖出發,通過運河轉入淮河。”
“再順著淮河一路輾轉北上,直至抵達京城。遠途所過所經州縣,不僅要提供這些人一切吃穿用度。”
“同時還要征發無數民夫去拉纖。一路所過之處,如船上巨石不能通過,就需拆水門﹑橋梁,鑿穿城墻等。”
“如應奉局準備的船只不能應付時,更是會強行征用不少商船,運糧船等,造成影響極壞!”
“因這運河也穿過桃源縣境內,所以這幾個月以來,我們也會他們禍害不輕....”
說到這,何建強就是一副很是無奈的模樣。
“竟然還有這等事?”
劉天華也是吃了一驚,他在京城里,倒也聽聞不少人說道,這個工部應奉局里的人,是如何橫行霸道。
但他畢竟沒有親眼所見。
此時,聽聞何建強提到這些人,竟然已經禍害到自己家鄉了。
也不由的心中惱怒起來。
“相比江南地區,我們這些水路沿線州縣,還算好一些的!”
“我聽聞江南蘇杭一帶,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賞的,應奉局就立即派人以黃紙封之!”
“稱為供奉皇帝之物,強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則獲“大不恭”之罪,甚至全家都會被處死!”
“這其中更有不少應奉局人員,假公濟私,把百姓家值錢的財物,趁機據為所有,強取豪奪!”
“不知害了多少人家,因此家破人亡...”
講到這些,何建強之前在心中,對大華朝廷還抱有的那份希望,也開始動搖破滅了。
“這些王八蛋...”
劉天華聽到這兒,也不禁怒罵道。
更是想起,唐倩倩以前提過,她們家當時也算是商賈殷實之家。
就是因為有應奉局找上門來,最后才一步步被害的家破人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