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論起來,蕭何再大的功勞,怎么比得上韓信,帶來整個齊國?
如果韓信手下有文臣,甚至能拉出一兩位手下,與蕭何比比功勞高低,能力大小。
所以,蕭何功勞不能跟韓信相比,只能跟韓信手下文臣相比!
奈何韓信手下沒有文臣,只有曹參!
假如有人,帶著整個齊國,投靠任何一方,都能直接封王。
這是直接決定戰爭勝敗,決定天下歸宿!
千年后,史家砸缸先生說,劉邦能奪得天下,一大半都是韓信的功勞啊!
……
蕭何功大,非常大,驚天之大!
但是,遠遠無法與韓信相比。
打個比方,韓信若是帶著齊國,投靠項羽,劉邦直接就沒了。
但是,蕭何發掘的韓信,甚至通過種種辦法,控住了韓信。
這些功績,就無法明說了!
真說起來,蕭何對劉邦的貢獻,功勞第一!
韓信對戰爭,對決定天下的貢獻,功勞第一!
……
文武雙方爭論,韓信第一,蕭何第一。
忽然一人站出來,冷不丁道:“我認為,曹參的功勞,才是第一!”
眾人一看,原來是秦家總監督許子明。
眾人頓時怒了,叫道:“許子明,你胡說八道什么?
曹參是韓信的副將,戰爭之中,毫不起眼。
治理大漢,不過蕭夫曹隨。
他怎么能是第一?
他哪門子功勞第一?”
許子明道:“你們剛才說了,韓信最后倒向劉邦,所以劉邦得了天下。
如何韓信倒向項羽,那么項羽最終得天下。
這一點,沒有異議吧?”
“沒有!”
眾人對于這一點,倒是沒有異議。
楚漢相爭,打到最后,雙方都很疲憊,精疲力盡,彈盡糧絕了。
韓信帶著齊國的兵馬,橫壓過來,對于任何一方,都是致命威脅,幾乎不可抵擋。
許子明道:“客觀地說,拋開所有外界影響。
韓信倒向劉邦,還是倒向項羽,對自己有利?”
這一點,歷史早有公認。
韓信倒向劉邦,是愚蠢沒有腦子,沒有任何政治思維之舉。
結果也不用多說,韓信很快被奪了兵權,最后身死族滅,被呂后滅了三族。
成為歷史嘆息!
韓信投靠劉邦,是蠢之又蠢,愚不可及的選擇。
韓信臨死前,悔恨:我真后悔不用蒯通之計,現在死于這個女人之手,這就是天意吧!
韓信很后悔。
他悔恨自己犯的天大的錯誤,沒有舉兵反劉邦。自己造的孽,合該死在呂后手上。
……
韓信應該投靠劉邦,還是站隊項羽?
漢末三國演義,已經演繹得清楚明白:聯弱攻強!
韓信出兵前,項羽雖然屢戰屢勝,一次次擊敗劉邦。
但是兵力越打越少,國內混亂,師老兵疲,已經呈現疲軟之勢。
劉邦雖然一敗再敗。
韓信出兵前,劉邦才又一次被項羽擊敗,又一次大敗。
但是劉邦勢力,已經習慣了大敗。
所以敗而不亂,兵力越來越多,后方穩定,韓信、鼓越這樣的助力,勢力越來越強。
總體來講,項羽已經是強弩之末,劉邦越發強大。
這時候,即便是個傻子,也知道不應該幫助劉邦。要么獨立一方,坐山觀虎斗。
要么幫助項羽,呈三足鼎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