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單位之間,原以“文路”“人脈”“貨通”三線相連,彼此互為支援。
而這次東瀛人潛入破壞的,正是這三線中最易破、最難查的“人脈”。
他們打的是聯絡員、騎腳、送信人、合同屋。
你不殺講者,但你殺傳信的;
你不燒書臺,但你割通村的小橋。
他們用的是“打不死,卻讓你散”。
這是最老的忍術,也是最惡的兵法。
張青松建議設“邊鎖營”,主職為護送、聯絡、護村三職,直接編入東風軍歸屬體系,以軍養兵,以律指令,分段巡守。
秦浩沒同意。
“邊鎖營養不起!”
“這些人,不該再靠軍隊!”
“該由歸戶自己組!”
“從現在開始,每個村,自設‘護線隊’!”
“每十戶一小隊,平日為民,戰時為守!”
“我們負責—教!”
“教他們巡守、教他們設防、教他們看山識人、聽林辨馬!”
“但殺與不殺,由他們自定!”
“我們不再替他們負這一步!”
“他們要知道,秦地的邊,不只是東風軍守的!”
“他們自己,也該守!”
“這不是逼百姓當兵!”
“是教他們別再當‘等著被保護的人’!”
“他們走進來,就是秦人!”
“那就別只做‘講理的’,也得做一個‘護理的’!”
“這片地,不只是靠律撐!”
“還得靠—他們知道怎么護自己!”
張青松執行極快。
“民護隊”制度正式設立,先從西線八村試行,每村設“護線員”五人,持木符為號,不穿甲,不列隊,不出村。
但每日巡田、看林、守崗、查信。
一有風聲,點三煙,一起鼓,便有軍回響。
軍不主打,只設接應,真正第一反應者,是“人”。
秦浩給這項制度起名—“人墻制”。
不是石墻、不是軍墻,是“百姓自己把自己守起來”的墻。
十八國若想打,就得先問一句:
“你打的是秦王?”
“還是打這一村子活著講‘我愿意’的‘人’?”
東瀛人再沒露面。
那支山間騎軍,于第九夜徹底失蹤。
東風軍在舊林中找到數堆燒盡的炊具,半根布帶,零落的馬蹄痕,其他一無所有。
他們來時無影,去時亦然。
張青松說:“他們不是怕了,是換法了!”
“下一次,可能不是殺!”
“而是‘拉’!”
“拉秦地的人,回十八國!”
“許他們地、給他們錢、封他們官!”
“拉走一個講律者,拉走一個歸戶村長!”
“只要有人回去了,他們就會說—‘你看,你們的信也不過如此!’”
秦浩點頭。
“我們攔不住每一個動心的人!”
“但我們要做的,是讓留下來的人更安心!”
“東瀛人動的不是兵!”
“是信念!”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