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敵入地,此人有理!”
“殺之者,為逆!”
這份“護契”一發,全秦北境七十三個歸戶村皆自發設立“村守臺”。
村中不再問朝廷兵符,不再求援兵,只立一柱紙旗,書契之文,留當夜輪守者在旁。
士不出陣,民自守村。
而真正的軍事反制,卻不是設陣迎戰。
而是“調策”。
秦浩命令“策應營”分為三組,前后左右三路,繞行敵軍所設五個投營點之外,不入正面,只設“擾陣地”。
他們設的不是營,而是“響陣”。
晝掛空旗,夜燃虛火,鼓起即撤,走即而散,東南西北輪替鼓風。
第一夜,齊軍緊急換位三次。
第二夜,齊軍后營糧道斷一次,未見敵,卻馬驚。
第三夜,齊軍哨所于雨夜忽然收到一封紙信,從樹頂飄下,上書:
“裴戰欲戰,不敢講名!”
“齊王欲兵,不敢發詔!”
“你們打的是誰的仗?”
“你們的腳站在誰的地上?”
“你們殺的—是誰家講理的百姓?”
裴戰震怒,下令徹查來路,卻一無所獲。
這一夜之后,齊軍再不敢深入,只能駐營不前。
而在他們未動的三日里,秦地的糧車依舊送進三州;契文如常發放;講律臺照樣點燈;律守夜巡未斷一日。
他們不出營,秦地不亂。
這一場“未開的仗”,卻讓所有人明白:
不是秦王不敢戰。
是—他不屑。
因為你拿刀來,他未必要和你比力氣。
但你想撼這片地里的“理”。
他就能讓你連一個“為什么”都答不上來。
這才是真正的—
“兵未出,心已亂!”
七月十五,連日雷雨,烏云壓境。
裴戰軍至此已扎營九日,不進不退,秦地邊村未亂,東風軍亦未調主力。
但邊地的風,卻越刮越緊。
這一夜,裴戰命人設了外圍巡線,親自繞營三圈,回營后卻驚覺,營外一處懸石上,竟被人懸掛了一頁紙。
紙上只有一句話:
“兵可陣,人心不可逼!”
紙未被風雨打散,字跡極深,帶著濕意,卻未糊。
此紙一出,營內副將心驚,數人暗議是否東風軍夜襲,結果查遍營外十里,毫無動靜。
兵未至,人已言—這便是秦王要的效果。
張青松當日于王府整理邊報,聽聞此事,只在案上寫了四字:勿驚,勿動。
秦浩未發聲,卻在次日午后,命律守攜一紙公告張貼于三處邊關哨所。
公告不言軍令,不提戰爭,只言:
“秦地不迎戰!”
“只護百姓不再流!”
“只護講理者得一夜安眠!”
“若敵未動,秦軍不出!”
“若敵強逼,則守村者先動!”
這一紙貼出,三日內,齊軍五營之兵無人再敢逼近秦地村口三十步內。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