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嬪這不是沒有喝嗎?所以哀家有什么好高興的。”太后語氣淡淡說道:
當年兒子的背刺給太后造成極大的傷害,在她終于打敗皇后,為自己曾經腹中的幾個孩子報仇時,自己的親兒子竟然背著她去跟先皇求娶皇后的侄女。
太后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皇后當時那幸災樂禍的表情,那畫面即便是死太后也無法忘懷,更是無法釋懷的。
而也是從那時候起,太后對兒子就冷了下來,逐漸收回了對兒子的母愛,她能坐上貴妃的位置,讓自己的兒子坐上太子之位,又能打敗皇后那個毒婦,就足以證明太后可不是什么良善之人,畢竟在后宮這個地方,心善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而已。
也是因為如此,太后才能輕易收回對兒子的愛,打從兒子背刺了她,那兒子在她眼里就只是個能讓她當上太后的工具人而已。
只不過等當上太后之后,太后就忽然感到累了,從先皇的貴人走到當上太后,這條路走得多么的艱難,太后自己最清楚。
所以當她坐上太后的位置時,忽然就感到疲憊不已,她斗倒了那么多人,成了整個皇宮最尊貴的女人又如何,結果除了一個太后的位置,好像什么都沒剩下。
至于孫子……
呵呵!兒子都靠不住,還談什么孫子,所以對于兒子的后宮,太后一點插手的意思都沒有,真要是兒子的子嗣因為后宮嬪妃的爭斗死絕了,那也是兒子自己的事,關她什么事。
不過兒子的運氣還算不錯,他后宮嬪妃的爭斗比起先皇的后宮,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再加上皇后雖說有些毛病,可到底不是什么心狠之人,這才讓兒子的子嗣好好活下四個皇子,五個公主。
至于幾年前被毒害的兩個皇嗣,要怪也只能怪兒子昏了頭,非得要偏寵嫻嬪,這才導致讓人利用皇嗣栽贓陷害嫻嬪,反正太后一點插手的意思都沒有,任由事情發展。
太后能在先帝的后宮廝殺出來,那她在皇宮的勢力自然是難以想象,關于當年后宮嬪妃齊心協力聯手陷害嫻妃的事,太后可是一清二楚,但她非但沒有插手的打算,甚至都沒想著提醒兒子幾句。
總之太后這樣的人,那就是斷舍離的狠人,知道被兒子背刺之后,對于母子之間的感情立馬就被她給斷舍離了,半點不帶含糊的。
至于嫻嬪……
先皇后那個毒婦做下的孽,太后自然會在她侄女身上討回來,只要嫻嬪一懷孕,太后就會讓她嘗嘗落胎的痛苦,可哪想到嫻嬪肚子那么不爭氣呢?
太后非常清楚,可沒有人給嫻嬪下藥,嫻嬪之所以一直無孕,完全是她自己肚子不爭氣,最令人不解的是,嫻嬪身子還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也是太后一直以來解不開的謎題,按道理說嫻嬪身子沒有問題,而她自從嫁給當時還是太子的兒子后,那可是一直得到兒子的盛寵,在那么多寵愛的澆灌之下,嫻嬪肚子卻一點動靜都沒有,這難道不讓人費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