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還得從他一身談起,東方和師從于建安,也就是前兵部尚書于建安的徒弟,也正是這種身份,東方和一直以來,從沒有向大莽低過頭。
也許在他的內心深處,仍懷著一顆為師傅報仇雪恨的心,只是這些年來,無論他如何分析解釋大莽賊子的威脅,朝堂只有一種聲音。
那就是反駁他的聲音,因為自從失去燕云十六州,大乾對大莽發現數百場戰爭中,每一次都是以大乾的失敗結束。
當然,也曾有過勝利,但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根本不值一提。
久而久之,大乾群臣也就適應了,這種茍且偷安的賠款條約。
花錢就能買平安,花錢就不用打仗,況且花的這點錢,遠比不過打仗花的錢。
可有一件事,非常的奇怪,就說打仗的時候,大乾王朝國庫雖然不盡人意,但也沒有到俸祿發不起的地方。
如今不打仗了,國內一片安靜祥和,偶爾天災,實乃常情,卻賦稅不簡單曾,按道理來說,國庫較之前相比,應當充盈一些。
可事實上就是,國庫不僅沒有充盈,反而越發空虛,就連官員的俸祿,都積壓好幾個月沒發。
上方乾熙帝見群臣遲遲不肯站出來,眼里的失望一閃而過,畢竟看著自己的臣子們,遇事只會推脫或是打馬虎,換做是誰,心里都會不舒服。
目光飄向左右相,以及兵部尚書,然而三人如同老僧入定,一動不動,顯然是對乾熙帝昨天的做法表示不滿。
再說何玉山原本覺得花十萬兩,既能保住烏紗帽,又能得到乾熙帝的稱贊,本是欣喜若狂,可回去之后,發現想要拿錢的時候,卻被家中的母老虎狠狠數落一頓。
這不,臉上、脖子上還殘留著幾道傷疤,這可都是昨天戰斗的痕跡。
乾熙帝自知理虧,便悻悻收回目光,隨即又往后看,只是目光所過之處,除了東方和全都低頭不語。
乾熙帝自然明白這是什么情況,無非是擔心發言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而想在他面前裝聾作啞。
無奈,乾熙帝只能頓了頓道,“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何言論,盡管暢所欲言,此番只是討論,不會涉及擔責。”
此話一出,下方群臣這才松了一口氣,因為這話出來,就代表無論他們怎么說,說了什么,乾熙帝都不會追責。
百官不傻,平常再怎么針鋒相對,關鍵時刻還是相當有默契。
這不,面對乾熙帝的提問,群臣百官均選擇沉默不語,正是在等乾熙帝這句話。
既然乾熙帝宣稱暢所欲言,群臣開始蠢蠢欲動,目光一頓亂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