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
周明低聲吟誦著正氣歌。
如果說,世上有哪一篇文章能夠描述天地之間的正義概念,那么毫無疑問就是文天祥的這一篇正氣歌。
值得一提的是,此方世界之中,周明還沒有聽說過文天祥的名字,更沒有聽到過這么一篇正氣歌。
想來是還沒有創作出來。
所以,他現在可以說自己是這篇正氣歌的原創。
但周明顯然沒有這個想法,只是認真研讀正氣歌,體會其中的意思。
歌中有言,天地正氣千變萬化,存乎于萬物之中。在和平的時候,英明的君主和開明的朝廷便是正氣的體現。
而在危難的時候,則會凝聚在一個個人和一個個事物上面。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齊莊公貪戀大臣崔杼的妻子,與其私通,崔杼明面不敢得罪,暗中計劃,后來尋到機會,將齊莊公算計斬殺。
齊國太史將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記錄下來,崔杼知道后大怒,要求其修改史書,改為齊莊公得病暴斃。
太史不愿,被殺。
其二弟繼承太史官職,依舊如實記錄,又被殺。
三弟繼承官職,崔杼威脅道:“你的兩個哥哥都已經被我殺了,你若是還想活命,就把史書給改了。”
三弟:“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
依舊按事實記錄,崔杼無奈,只好放了他。
三弟離開的時候,正好碰上另一位史官手持竹簡而來,竹簡上同樣真實記錄的這件事情。
原來這位史官知道三弟被崔杼找去,以為他也會被殺,因此前來,記錄這件史實。
董狐筆的事情則更加復雜。
晉靈公登位之后,昏庸無道,相國趙盾屢次勸說,惹煩了晉靈公,于是派殺手襲殺,殺手卻認為趙盾是忠臣,因此不愿出手,自殺而死。
晉靈公又設局埋伏,趙盾提前知道了消息,趕緊跑路,但還沒有跑出晉國,碰上了晉靈公的姐夫趙穿。
趙穿得知事情之后,回來勸說晉靈公,晉靈公不聽,還惡語相向。趙穿無奈,帶人將其誅殺。
趙盾回來之后,依舊為國相,擁立新王。他想知道史官是怎么記載這件事情的,就找來了史官董狐。
當時以竹簡記書,文字簡練。尤其史書以大事記,通常一整年的事情,都僅僅只是用十來個字記載一兩件大事。一個人物幾十年的人生,能在史書上留下百字,都算他厲害。
像這件事情,自然就不可能不可能詳細描述完整經過。
趙盾一看,史書上只有‘秋七月,趙盾弒其君’這短短的幾個字,趙盾不解,君主并不是我殺的,為什么這么記載?
董狐說:“君主雖然不是你殺的,但你卻是其中的主導者,做為國相,你沒有逃得太遠,有能力回來,趙穿也因為你而弒君,之后,你又沒有懲治兇手。我不這么記,應該怎么記?”
相比太史簡,董狐筆的典故顯然更加復雜,因為趙盾在這里面并沒有做錯事,他當時怎么會知道趙穿回來之后,會一怒之下殺了晉靈公呢?
但董狐所做乃是正義,因為他完全遵循了史官的職責。
后續歌中,還舉了其他例子,如張良,蘇武,嚴顏,嵇紹,張巡,諸葛亮等等。
這些人各有各的事跡,而做下這些事跡的原因,也都各不相同。
有為君主之忠,有為血脈之仇。
有慷慨激昂,有鞠躬盡瘁。
但總而言之,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便是正義之舉。
如晉靈公派出去的那位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