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有些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他知道崇禎是在嘲諷他造反的事情。
說實話,他還以為這件事情已經翻篇了呢。
不過緊接著,他還是繼續說道:
“第一,到了遼東之后,您絕對不能隨便發號施令。”
畢竟到了戰場上,皇帝的任何一道命令都有可能會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所以朱慈烺不希望崇禎隨便發號施令。
崇禎聽后,沒有說話,只是冷哼了一聲。
朱慈烺沒有在意,只當崇禎已經答應了,接著說:
“第二件事情,無論如何您都必須待在城內,絕對不能出城,兒臣可不想您當第二個明英宗。”
崇禎聽到這話,差點氣吐血,怒斥道:
“你這逆子,竟敢如此嘲諷祖宗!英宗雖然有錯,但他畢竟是你的先祖,你怎么這般不孝?”
面對崇禎的斥責,朱慈烺卻壓根都不在乎。
最終,崇禎雖然生氣,但還是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
朱慈烺繼續說道: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等到這次戰爭結束并且勝利之后,兒臣可能會冊封一大堆的爵位,您得做好心理準備。”
崇禎有些無語。
“逆子,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大明的爵位雖然都是以戰功論的,但也不能一場戰爭就冊封一堆爵位吧,這樣一來,爵位也太不值錢了。”
崇禎心中雖然有很多不滿,但看著朱慈烺認真的樣子,他知道這個時候他反對也沒用,最后只能答應道:
“朕答應你便是。”
眼看著崇禎答應了自己的約法三章,朱慈烺這才笑著點頭道:
“既然這樣的話,那么兒臣決定,這次就支持父皇御駕親征。”
如果還是以前的崇禎,那么這次御駕親征非但不會給軍隊帶來好處,反而會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
畢竟以前的崇禎剛愎自用,猜忌心極重,并且不信任任何人,這樣的性格注定會在戰場上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導致戰爭失敗。
雖然現在這些毛病依舊存在,不過卻已經不算是什么問題了。
因為真正在幕后操縱一切的根本不是崇禎這個皇帝,而是身為太子的朱慈烺。
崇禎在戰場上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可以振奮士氣的吉祥物罷了!
從這點來說,崇禎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只要崇禎往那一站,所有的將士都會知道大明皇帝就在后面看著他們,到時候哪個士兵還敢不賣命?
到時候這場戰爭獲勝的希望也會更大!
而且這次不同于前面兩次偷偷摸摸出城,這次一定要昭告天下,讓大明所有人都知道,崇禎要御駕親征,和建奴決一死戰!
不過這樣的舉動可能會引發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畢竟之前的兩次御駕親征,都算是在大明的國土范圍內,而且都沒遇到什么危險。
但這次可是要親臨戰場和建奴作戰,文武百官們肯定會強烈反對的,因為這種事情很容易讓他們聯想到土木堡之變。
畢竟在他們看來,如果這個時候皇帝真的被建奴抓走了,那這大明可是真的要完了。
所以怎么勸住這些大臣們,也就成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而且現在不同以往了,該殺的人朱慈烺都已經殺完了。
朝中不說都是忠臣良將,也都是一些能辦實事的人,總不能人家反對皇帝親征,朱慈烺就把他們都殺掉吧?
這也太殘暴了!
不過這件事情暫時得緩兩天,畢竟大明水師那邊暫時還沒有消息傳來。
對此,朱慈烺并不著急,他對于自己的岳父大人還是很有信心的。
而且他也知道,海上的戰爭和陸地的戰爭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是說兩支軍隊拼在一起打一架就完事了。
海上的天氣變化莫測,海域又十分廣闊,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他不太懂,所以他也不會去隨意指點,完全交由鄭芝龍和黃蜚全權指揮。
晚上的時候,東宮又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內閣首輔薛國觀。
此時此刻,朱慈烺剛吃完晚飯,正和鄭小妹東宮在花園里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