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往他之所以從未這樣做,是因為城外有皇太極的數萬大軍包圍,就算真的突圍出去了,也無異于送死。
但現在皇太極正帶著大軍向著松山方向進發,錦州城外只有一萬多建奴防守,他便沒有了顧慮。
緊接著就在這時,城墻上的火炮突然集中對準了最外層建奴搭建的外墻。
伴隨著一陣猛烈轟擊,那外墻在炮火的洗禮下瞬間倒塌,揚起一片巨大的塵土。
與此同時,一條通道出現在了明軍面前。
然而,由于城門口的明軍失去了炮火掩護,瞬間又有數百人陣亡。
明軍士兵的尸體不斷掉入壕溝,幾乎將壕溝填滿。
但直到臨死的那一刻,他們依舊死死的守護著剛剛搭建好的橋梁!
他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因為就在這時,伴隨著一陣戰馬嘶鳴聲,一隊重甲騎兵瞬間從城內沖殺而出。
他們的身影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迅速越過臨時搭建的橋梁,沖向城外。
即便最前方的騎兵被炮彈擊中,他們也會強撐著最后一口氣,用盡全身力氣將戰馬的前進方向拉到一邊,以免阻擋身后的同伴。
緊接著,這些沖出城的騎兵迅速對周圍的建奴展開了屠殺!
此處的建奴大多為步兵,騎兵不足兩千,而且均勻分布在各個城門口,根本不是明軍騎兵的對手,瞬間就被殺得措手不及!
建奴們開始四處逃竄,慘叫聲不絕于耳。
隨后,越來越多的騎兵沖出城外,一同參與對建奴的屠殺,周圍的建奴很快便所剩無幾。
但這邊的戰斗很快就引起了其他城門口建奴的注意,緊接著,更多的建奴步兵和少量騎兵趕來,試圖阻止祖大壽。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如何都不能讓祖大壽去往松山戰場!
此時此刻,祖大壽完全可以率領大軍在此繼續與建奴廝殺,而城內的士兵也會不斷支援,里應外合之下,用不了多久就能殺光此處的建奴!
但這并非祖大壽真正的目的,因為他擔心崇禎那邊會因三萬大明百姓而出現變故。
所以,他現在要做的是率領五千騎兵沖擊皇太極的大軍!
因為只要沖擊皇太極的大軍,說不定可以扭轉當下的戰局!
若他留在此處配合城內士兵殺光這里的建奴,看似也能解錦州之圍,但松山那邊可能會出問題。
如果皇太極在松山獲勝,那他肯定還會回來再次包圍錦州。
而且到那個時候,明軍早就敗了,錦州也不再重要了!
所以在此與建奴廝殺實屬浪費時間,沖擊皇太極大軍,才是這場戰爭的關鍵所在!
想到這里,祖大壽冷笑一聲,不去搭理那些向他追來的建奴。
而是調轉馬頭,直奔皇太極的大軍而去,他身后的騎兵們也迅速跟上。
他們的馬蹄聲如雷,仿佛在向建奴宣告他們視死如歸的決心。
此時此刻,祖大壽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陛下!
臣祖大壽,前來救駕!
與此同時,當祖大壽帶著騎兵離開后,城門口的明軍則是快速帶著還活著的戰友退入城中,然后關閉城門,繼續守城。
因為一開始的計劃便是如此,他們現在只需等待明軍取得大捷然后回援錦州即可,完全沒必要與城外的建奴拼命!
當從四周趕來的建奴看到遠去的祖大壽和緊閉的城門時,頓時氣得暴跳如雷。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憤怒與不甘,可卻沒有任何辦法!
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是步兵,騎兵只有不到兩千,根本無法阻止祖大壽!
不得不說,他們算是徹底辦砸了皇太極交代的事情。
現在他們只能寄希望于皇太極能提早發現祖大壽,并將其徹底消滅了。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皇太極還渾然不知發生了什么。
此時此刻,他們距離明軍已不足五里,甚至隱約能看到明軍的軍陣了。
在陽光的照耀下,明軍的軍陣顯得有些模糊,但卻透露出一股強大的氣勢。
皇太極騎在馬上,眉頭微皺,他似乎感覺到了一絲異樣,但又說不出具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