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人群中,卻有一些人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他們便是蒙古百姓和建奴百姓。
當然,稱呼他們為女真百姓或許更貼切一些,因為他們都是被建奴奴役并且拋棄的女真人。
蒙古百姓的情況稍好一些,他們與大明雖時有摩擦,但總體而言并非不共戴天的死敵,只要愿意歸降大明,多半還能保住性命。
可女真百姓的處境卻截然不同。
因為這場戰爭是女真與大明之間的生死較量,雙方積怨已久,此次更是傾盡全力!
而如今女真戰敗,他們滿心擔憂,一旦落入大明手中,恐怕性命難保。
就在這時,一名女真老人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
他身材瘦小,臉上刻滿了歲月的滄桑,步履蹣跚地走到李二勇面前,眼中滿是忐忑與惶恐。
隨后小心翼翼地問道:
“大人,敢問明軍到達此地之后,會如何處置我們這些女真人?”
李二勇聽到這話,頓時陷入了沉默。
因為他知道大明和建奴之間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雙方已然是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雖然他沒有參加之前的戰爭,但也能想到此次大戰必定是戰況慘烈。
若是這些女真百姓真的被明軍抓獲,極有可能會遭到屠戮。
其實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覺得這些底層的女真百姓和幾乎漢人百姓一樣,每日辛勤勞作,不敢有半分懈怠。
甚至建奴對待他們遠比對待漢人百姓和蒙古百姓更為殘酷。
如果他能做主的話,他其實真的希望大明能夠接納這些女真百姓,給他們一條生路。
可在只是一個小小的邊軍把總,這種事情他又哪里做得了主?
最終,李二勇無奈地嘆了口氣,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與苦澀:
“這個我也不知道,只能等明軍來了以后再說了。”
女真老人聽到這話,心中頓時涌起一陣悲涼。
他長嘆一聲,剎那間萬念俱灰,只能再次回到了人群中,然后抱緊了自己那只有三四歲的小孫子。
他其實不是建奴,而是海西女真,也就是后世所謂的野人女真,又稱索倫人!
本來一家人生活在松花江附近,過著相對原始的部落生活,日子雖然艱苦,卻也活得下去。
直到某一天,努爾哈赤帶著建州女真打敗了他的部落,他們的族長不愿意歸降,最終導致所有人都淪為了努爾哈赤的奴隸。
再后來,他就和兒子、兒媳以及孫子被強行帶到了義州,從事著建奴的后勤工作。
只可惜,他的兒子、兒媳相繼死亡,只留下他一個老頭子和孫子茍延殘喘的活著。
只是沒想到剛擺脫了建奴的奴役,接下來卻又要面臨大明的審判!
雖然他這輩子都沒有做過什么對不起大明的事情,但畢竟大明和建奴勢如水火,剛剛更是經歷了一場大戰,所以他估計他們的下場不會好到哪里去。
如果他再年輕一些,或許可以帶著孫子趁亂逃走,然后找一處沒人的地方繼續活著。
但他已經老了,他逃不掉,也沒法養大這個孫子。
哎!
想到這里,他又是無奈的嘆了口氣,隨即繼續抱著孫子,準備迎接最終的命運
不多時,吳三桂、鄭成功、張世澤率領兩萬騎兵抵達義州城外三里處。
因為有熟悉此地的大明夜不收在前面帶路,所以他們很順利的便到達了此地。
不過此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卻是將他們淋得渾身濕透,鎧甲與衣物緊緊貼在身上,讓人十分難受。
就連馬匹的鬃毛也濕漉漉地貼在頸上,蹄下泥濘不堪,行進間濺起一片片泥水。
士兵們的臉上也滿是疲憊,畢竟雨天趕路的感覺是挺讓人難受的。
但難受歸難受,他們還是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了義州!
不過沒等眾人靠近義州時,周圍的景象頓時讓他們察覺到的一絲不妙。
因為此時此刻,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刺鼻的焦糊味,那是東西燃燒后散發出來的氣味,而且氣味如此之大,很明顯燒了不少東西。
當下有哨騎前去查看。
隨即一連串的火把的光亮在黑暗中搖曳前進,不多時又折返了回來。
“回稟幾位將軍,周圍都是小麥之類的糧食,這些糧食還未收割,但都被人放火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