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他撤退時,對方卻并不追擊。
如此反復幾次,多爾袞終于徹底明白了過來,自己這是上當了啊!
而阿布奈與秦良玉的目的,其實是把他困在這里,以此分散他們在遼東的兵力。
想明白了這件事情之后,多爾袞心中暗自懊悔,自己怎么就如此大意,中了明軍的詭計?
于是乎,多爾袞不再搭理阿布奈和秦良玉,而是開始不顧一切地向義州方向撤退。
至于為什么要先撤去義州而不是錦州,當然是因為多爾袞暫時還不清楚錦州那邊的情況了。
所以他打算先撤到義州那邊,然后再派人去打探一下錦州那邊的具體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去錦州。
畢竟在多爾袞看來,哪怕錦州那邊真的出了什么事兒,但義州應該還是安全的。
然而讓多爾袞沒有預料到的是,他這邊剛有撤退跡象,秦良玉就突然率領兩萬騎兵與阿布奈的騎兵匯合,組成大約五萬騎兵的軍隊,對他緊追不舍。
雙方在草原上多次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以往對付阿布奈,多爾袞向來游刃有余,畢竟蒙古鐵騎早已被他們打怕,并且阿布奈新招募的騎兵缺乏戰斗經驗,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
就算偶爾會對他們造成傷亡,但阿布奈至少也要付出雙倍以上的代價!
但秦良玉的出現卻是徹底扭轉了戰局!
再加上阿布奈的協助,頓時讓多爾袞難以招架。
短短數日,他的軍隊便死傷慘重,來時的兩萬騎兵,如今只剩下一萬多人。
多爾袞滿心苦澀,卻又無可奈何。
他清楚當務之急是盡快撤回遼東,看看能否敢在大戰開始之前勸皇太極撤退。
他算是看出來了,明軍為這場戰爭可是做好了相當充足的準備,他們這次可能真的不是明軍的對手!
若是來得及勸皇太極撤退,那便什么也不用說了,與大軍匯合之后,直接撤回盛京即可。
但如果他回去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并且清軍大敗,那他就帶著剩下的兵馬迅速撤回遼東,反正無論如何都不能葬身在此!
沒錯!
現在的多爾袞已經對遼東的那場戰爭不抱任何幻想了,因為他知道明軍既然能這么算計他,那么在遼東肯定會投入更多的兵力。
唯有撤退,才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經過徹夜不休的狂奔,甚至不惜讓三千精銳騎兵充當死士斷后,多爾袞終于擺脫了秦良玉和阿布奈的追擊。
此時,他已經率領著剩下的七千多騎兵抵達了遼東地界,遠處隱約可見義州城的輪廓。
雖然不清楚錦州那邊的事情,但是在多爾袞看來,義州城現在應該仍是他們的地盤。
到了此處,至少能稍作休整。
然而,他還是大大低估了明軍的戰斗力和速度。
因為此時此刻,義州城早就被明軍占領了!
早在多爾袞的部隊出現在義州城二十里外時,大明的哨兵早已發現他們的蹤跡,并迅速將消息傳回城中。
吳三桂、鄭成功和張士澤接到消息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集結兩萬騎兵,傾巢而出,直奔多爾袞而來。
鄭成功和張士澤歷經松錦之戰的洗禮,早已褪去青澀,面對多爾袞的大軍,不僅毫無懼色,反而熱血沸騰,甚至有些興奮。
遠遠地,多爾袞看到前方塵土飛揚,起初還以為是自己的援軍前來接應,心中稍感安慰。
可隨著距離拉近,他猛地意識到不對勁。
因為對面那支騎兵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要知道他們最多只是在義州囤了不到五千騎兵,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場面。
而且他們完全是全力沖過來的,壓根就沒有絲毫的收力,看起來似乎是要沖鋒的樣子?
緊接著,一桿明晃晃的旗幟突然進入眼簾。
旗幟上鮮明的‘明’字在陽光下格外刺眼,馬蹄聲如雷鳴般震耳欲聾。
不是
這怎么是明軍?
多爾袞頓時大驚失色,腦子瞬間亂成一團。
怎么回事?為什么明軍會突然出現在這里?
難道明軍已經攻占了義州城?